漢語語法
漢語是一種孤立語,不同于印歐語系的很多具有曲折變化的語言,漢語的詞匯只有一種形式而沒有諸如復數、詞性、詞格、時態等曲折變化。
漢語存在用于表達時間的副詞(“昨天”、“以后”)以及一些表示不同動作狀態的助詞。助詞也用來表達問句;問句的語序與陳述句的語序相同(主—謂—賓結構),只使用末尾的語氣助詞,例如在普通話中的“嗎”,來表達疑問語氣。名詞的復數形式只在代詞及多音節(指人)名詞中出現。
因為沒有曲折變化,漢語與歐洲語言,如羅曼語族語言相比,語法看似簡單。然而,漢語語法中由詞序、助詞等所構成的句法復雜程度卻又大大地超過了以拉丁語為例的曲折性語言。
例如,漢語中存在“體”用于表達不同的時間發生的動作及其狀態(目前這種看法存在分歧)。如“了”或“過”常用于表示已經發生的動作,但二者存在差別:第一個是與目前發生的事相關的,例如“我去了書店”,另一個卻只意味著一種經歷,并不與目前相關,例如“我去過書店”。漢語還有一套復雜的系統用于區分方向、可能以及動作是否成功,例如“走”及“走上來”、“打”及“打碎”、“看”及“看不懂”、“找”及“找到”。最后,漢語的名詞與數詞連接時通常要求有量詞。因此必須說“兩頭�!倍皇恰皟膳!�。其中的“頭”是一個量詞。在漢語中有大量的量詞,而且每一個都對應一定的名詞使用。
過去認為漢語方言間的語法區別不大,通過近二十年的工作,這個結論受到了挑戰。事實上,在文言語法上,各地方言基本無區別。在使用白話文之后,如果依照“普通話”,“國語”和華語所規定的以“北方白話文為語法規范”而書寫,各地方言語法也是高度統一的。但是如果嚴格按照各地方言自身的“白話文”(即口語)來書寫的話,將導致相互不能溝通。
目前,將本地方言白話文(口語),而非北方方言白話文作為普遍書寫習慣的地區是香港和澳門�;浾Z白話文在這兩個地區有半官方的書寫地位。絕大部分香港居民和澳門居民在非正式書寫時,會使用粵語白話文,相當多媒體也會使用粵語白話文進行發行。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