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理戰勝”的牌坊 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以英、法為首的協約國宣揚他們打敗了德、奧等同盟國是“公理戰勝強權”;那時戰勝國都立碑紀念,中國北洋政府因曾參加協約國一方,所以也在北京中央公園(即今中山公園)建立了“公理戰勝”的牌坊(一九五三年已將“公理戰勝”四字改為“保衛和平”)。
〔3〕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一九一九年一月至六月,英、法、美等帝國主義操縱巴黎和會,無視中國的主權和“戰勝國”地位,非法決定讓日本帝國主義繼承戰前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同年五四運動爆發,迫使當時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實際上是戰敗了”,是就巴黎和會侵犯我國主權這一情況而說的。
〔4〕關于“天靈蓋”的諧謔,見宋代張知甫的《可書》:“金人自侵中國,惟以敲棒擊人腦而斃。紹興間有伶人作雜戲云:‘若要勝其金人,須是我中國一件件相敵乃可。且如金國有粘罕,我國有韓少保;
金國有柳葉槍,我國有鳳凰弓;金國有鑿子箭,我國有鎖子甲;金國有敲棒,我國有天靈蓋。’人皆笑之。”粘罕,即完顏宗翰,金軍統帥;
韓少保,即韓世忠,南宋抗金名將。魯迅文中說的“四太子”是金太祖的第四子完顏宗弼,本名兀術;岳少保即岳飛。
〔5〕“心上有杞天之慮” 楊蔭榆《對于暴烈學生之感言》中的話(參看本書《“碰壁”之后》及其注〔10〕)。這是掉弄成語“杞人憂天”而成的不通的文言句子。原來的故事見《列子·天瑞》:“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
〔6〕秀才 按明、清科舉制度,童生經過縣考初試,府考復試,再參加學政主持的院考(道考),考取的就是秀才。監生,國子監生員的簡稱,國子監原是封建時代中央最高學府,清代乾隆以后可以援例捐資取得監生名義,不一定在監讀書。
〔7〕南京政府 指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在南京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8〕“草字頭” 一種隱語;因“革”字與“草”字的起頭相似,所以當時一般人稱革命黨為“草字頭”。這里所說的“革命黨”系指興中會、光復會、同盟會及其他一些反清革命組織。
〔9〕徐錫麟(1873—1907) 字伯蓀,浙江紹興人,清末革命團體光復會的重要成員。一九○七年,與秋瑾準備在浙皖兩省同時起義,七月六日,他以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巡警學堂監督身份為掩護,乘學堂舉行畢業典禮之機,刺死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攻占軍械局,彈盡被捕,當日慘遭殺害。
〔10〕陶成章(1878—1912) 字煥卿,別署會稽山人,浙江紹興人,清末革命家,光復會領袖之一。一九一二年一月,被投機分子陳英士派蔣介石暗殺于上海廣慈醫院。著有《中國民族權力消長史》、《浙案紀略》及《催眠術講義》等。
〔11〕二次革命 指一九一三年七月孫中山發動的討伐袁世凱的戰爭,結果失敗。因對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而言,故稱二次革命。
〔12〕“三教同源” “三教”指儒、釋、道。自東漢以后,這三家時有對抗和沖突,但往往也互相滲透。到了宋代,由于程顥、程頤、朱熹等理學家吸收了佛、老的思想,形成“三教”思想的調和。這里所說“‘三教同源’的機運就成熟了” 即指這種調和現象。
〔13〕悟善社 一種封建迷信的道門組織。
〔14〕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儒家創始人。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道家創始人。釋迦牟尼(約前565—前486),佛教創始人。耶穌基督(約前4—30),基督教創始人�;�,即救世主。謨哈默德(約570—632),通譯穆罕默德,伊斯蘭教創始人。
〔15〕五世同堂 即五代同居。禮門、義宗,即所謂篤守禮義的門庭和宗族。在封建社會里,這些都被認為是可稱頌的事情。
〔16〕《蕭曹遺筆》 清代竹林浪叟輯,共四卷。一種供訟師寫狀紙用的參考書,假托是漢代蕭何、曹參的著作。
〔17〕“以孝治天下” 語見《孝經·孝治章》:“昔者明王以孝治天下也…… 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
〔18〕章太炎(1869—1936) 名炳麟,號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革命家和學者。他因為鼓吹并實際參加反對清政府的革命活動,曾被反動派毀謗為瘋癲。辛亥革命后,他也常有反對袁世凱等軍閥黑暗統治的言論,因此又曾被反動派毀謗為 “章瘋子”。
〔19〕《鬼谷子》 相傳為戰國時鬼谷子所著,實為后人偽托,共三卷�!讹w箝》是其中的一篇。據南朝梁陶弘景注:“‘飛’謂作聲譽以飛揚之,‘箝’謂牽持緘束,令不得脫也;言取人之道,先作聲譽以飛揚之,彼必露情竭志而無隱,然后因有所好,牽持緘束,不得轉移。”“雖覆能復”,據陶弘景注:“雖有覆敗,必能復振,不失其節度,此箝之終也。”
〔20〕蘇秦,張儀 戰國時縱橫家。蘇秦曾游說六國聯合抗拒秦國;張儀曾游說六國歸順秦國。據《史記》的《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說,他們兩人“俱事鬼谷子先生學術”。
〔21〕來鵠 據《全唐文》卷八百十一《來鵠》條:“鵠,豫章人,咸通(按為唐懿宗年號)舉進士不第。”這里所引的話,見宋代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的《鬼谷子》條:“來鵠亦曰:‘鬼谷子昔教人詭紿、激訐、揣測、忄僉猾之術,悉備于章,學之者惟儀、秦而已。
如捭闔、飛箝,實今之常態,是知漸漓之后,不讀鬼谷子書者,其行事皆得自然符契也。’”〔22〕指當時各地軍閥的內戰。參看本書《忽然想到》之十一及其注〔22〕。
〔23〕“是乃天授,非人力也” 這是漢代韓信稱頌劉邦的話。見《史記·淮陰侯傳》:“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24〕本節發表時沒有注明寫作時間,“七月一日”是作者在結集時補上的。
〔25〕“五分鐘熱度” 梁啟超在一九二五年五月七日《晨報》“勿忘國恥” 欄發表的《第十度的“五七”》一文中,曾說:“我不怕說一句犯眾怒的話:‘國恥紀念’這個名詞,不過靠‘義和團式’的愛國心而存在罷了!義和團式的愛國本質好不好另屬一問題。但他的功用之表現,當然是靠‘五分鐘熱度’,這種無理性的沖動能有持續性,我絕對不敢相信。”
〔26〕湯爾和(1878—1940) 浙江杭縣(今余杭)人。曾任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抗日戰爭期間墮落為漢奸。關于五卅事件,他在《晨報》的“時論”欄發表《不善導的忠告》一文,其中充滿誣蔑群眾,取媚于英、日帝國主義的胡說;這里所引的侮辱愛國學生的話也見于該文:“前天某學校以跳舞會的名義來募捐,我家的傭工,告訴他說是捐的次數太多了,家里沒有錢。來人說你們主人做過什么長,還會沒錢嗎?把大門打得擂鼓一般,足有十五分鐘之久,再三央告,始怫然而去。”
〔27〕木蘭從軍 見南北朝時的敘事詩《木蘭詩》。內容是說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出征十二年,立功還鄉。緹縈救父,見《史記·倉公傳》。緹縈是漢代淳于意(即倉公)的幼女,因父親犯罪,上書漢文帝,表示自己情愿做一名官婢,代父贖罪。
〔28〕“束發小生” 一九二五年,章士釗因禁止學生紀念“五七”國恥而遭到反對,他在給段祺瑞的辭呈里說:“夫束發小生。千百成群。至以本管長官之進退。形諸條件。”束發,古代指男子成童的年齡;章士釗說的“束發小生”卻含有輕視的意思,近似俗語“毛頭小子”。
〔29〕韓非子 即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時韓國人,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流傳至今的有《韓非子》二十卷,計五十五篇�!俄n非子》中沒有 “不恥最后”的話,在《淮南子·詮言訓》中有類似的記載:“馬由者不貧最先,不恐獨后;緩急調平手,御心調乎馬,雖不能必先哉,馬力必盡矣。”?,賽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