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鹽業歷史”中考主題閱讀附答案
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
材料一
自貢鹽業始于東漢章帝時,今富順縣城關鎮出現富義鹽井。北周武帝時今貢井區的大公井聞名于世,與改名為富世鹽井的富義鹽井并著稱于蜀。經隋唐兩代發展,至宋初,自貢鹽產量約占全川十分之一。北宋慶歷年間,卓筒井問世,采用頓鉆鑿井,井鹽開采由人力挖掘轉變為機械鑿井,生產力極大提高,南宋末,富順縣歲煮鹽增至117萬多斤。明嘉靖18年至33年(1539-1554),自流井被開發,形成新的產區,天然氣用于制鹽。道光年間,年產量增至3000萬公斤。此時,鑿井技術完善,鹽井井深增加。道光十五年(1835),燊海井鉆至1001.42米,為世界第一口超千米井。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淮鹽不能入楚,食鹽供應短缺,鹽課收入銳減,軍餉困難。為解決困難,戶部議準“川粵鹽斤入楚”。川鹽濟楚,使自貢鹽業步入鼎盛時期,年產量近20萬噸,占全川產量一半以上,自貢成為四川井鹽業的中心,被稱為鹽都。
(摘編自《自貢市志》)
材料二
自貢井鹽因品質卓越而聞名遐邇,井鹽原料均采自千米以下侏羅紀地質年代地層中,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且遠離污染,更純凈,品質好。據記載,在自貢所屬55平方公里土地上,歷代鹽工先后鉆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于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峰。清道光十五年(1835)鉆出的深達千米的燊海井,是至今仍在使用的鹵水伴天然氣鹽井。燊海井的成功開鑿,揭開了這塊三疊紀嘉陵江石灰巖地層沉默2億年的驚人秘密:全球最優秀的自貢黑鹵水,“含有27種微量元素和40余種常量元素”,被譽為地球生命之水!燊海井所代表的中國古代鉆井技術開創了西方頓鉆鉆井法的先河。
(摘編自《自貢井鹽——2000年開采2億年的沉淀》,光明網2023年9月14日)
材料三
第二次“川鹽濟楚”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海鹽生產備受破壞,鹽運受阻。湖南、湖北等省海鹽銷售區急需川鹽濟銷。為此國民政府財政部于1938年3月明令川鹽增產,并提出“增加產量首先從富榮兩場著手”,要求自貢鹽場年產食鹽增加300萬擔,比1937年的327萬擔將近翻一番。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和戰時軍需民食及支援抗戰,國民政府在1939年9月1日,劃出富順縣第五區和榮縣第二區的產鹽區,取自流井和貢井第一字合稱,建立自貢市。1937至1945年八年間,自貢鹽場生產食鹽將近兩百萬噸,供給了全國十分之一的人口食用,上交鹽稅21億。
(摘編自“百度百科”)
1.下列關于自貢鹽業歷史的相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自貢的采鹵制鹽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經歷代發展,在清代步入鼎盛。
B.自貢井鹽的開采技術,在北宋時期實現了由人力挖掘向機械鑿井的重大轉變。
C.明朝嘉靖時期天然氣被用于制鹽,鹵水伴天然氣制鹽的卓筒井至今還在使用。
D.自貢兩次以鹽“濟楚”,既滿足了戰時軍需民用,又促進了自貢鹽業發展。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燊海井是世界最深的鹽井,其所創頓鉆鑿井技術開創了西方頓鉆鉆井法的先河。
B.自貢井鹽都使用的黑鹵水,含豐富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被譽為地球生命之水。
C.自貢井鹽產量隨著制鹽技術革新不斷增加,抗戰時期,產量已占全國十分之一。
D.自貢鹽業發展的歷史,展現了鹽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蘊蓄著深厚的家國情懷。
3.請結合材料內容,簡要概括自貢被譽為“千年鹽都”的原因。
【參考答案】
1.C
【解析】結合材料二“清道光十五年(1835)鉆出的深達千米的燊海井,是至今仍在使用的鹵水伴天然氣鹽井”可知,應是燊海井,不是卓筒井;
…【請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二頁No.10)】…鹽量占全川產量一半以上,自貢成為四川井鹽業的中心,被稱為鹽都;③自貢井鹽品質卓越、聞名遐邇,燊海井至今仍在使用,其所創頓鉆鑿井技術開創了西方頓鉆鉆井法的先河;④自貢兩次以鹽“濟楚”,展現了鹽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蘊蓄著深厚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