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全傳
紀曉嵐長得丑,近視眼,口吃。
紀曉嵐天資穎悟,才華過人,幼年即有過目成誦之譽,但其學識之淵博,主要還是力學不倦的結果。他三十歲以前,致力于考證之學,三十以后,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五十以后,領修秘籍,復折而講考證”。學術實處于當時文壇領袖地位。
《四庫全書》修成當年,遷禮部尚書,充經筵講官。乾隆帝格外開恩,特賜其紫禁城內騎馬。
嘉慶八年(1803),紀曉嵐八十大壽,皇帝派員祝賀,并賜上方珍物。
他六十歲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點此馬上開始閱讀紀曉嵐的傳奇人生
紀曉嵐卒后,筑墓崔爾莊南五里之北村。朝廷特派官員,到北村臨穴致祭,嘉慶皇帝還親自為他作了碑文,極盡一時之榮哀。
紀曉嵐一生,有兩件事情做得最多,一是主持科舉,二是領導編修。他曾兩次為鄉試考官,六次為文武會試考官,故門下士甚眾,在士林影響頗大。
紀曉嵐為文,風格主張質樸簡淡,自然妙遠;內容上主張不夾雜私怨,不乖于風教。
紀曉嵐對道學家的迂腐和虛偽十分痛恨,其冷嘲熱諷,但有機會,一觸即發,措詞也相當尖刻。
紀昀總纂的《四庫全書》和一手刪定的《總目》問世以來,得到歷代學者的高度贊譽。
紀曉嵐一生著述甚豐,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志》等,也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但在紀曉嵐生前,就有關于他平生不著書的說法流傳。
紀曉嵐晚年,曾自作挽聯云:“浮沉宦海同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堪稱其畢生之真實寫照。
在政治上,主張“酌乎事勢”,趨利避害。也就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因勢利導。乾隆五十七年(1792)夏,北京附近遭受嚴重水災,盜賊蜂起,大批饑民擁入京師就食,秩序十分混亂,大有干柴烈火,一點就著之勢。紀曉嵐看到這種情勢,急忙向皇帝上疏陳情,剖析利害,奏請截留南漕官糧萬石,到災區設粥放賑,京師饑民不驅自退,社會秩序安定下來。雖然其主觀上是為了維護朝廷統治,但在客觀上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不能不說是一宗善政。 點此馬上開始閱讀紀曉嵐的傳奇人生
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稱紀曉嵐“處世貴寬,論人欲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