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最終以政治學完成了他對倫理學的探討。從倫理學到政治學的過渡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為羅素從來就不是為了建立倫理學體系而談倫理學的。他的倫理視野并不像一般倫理學家那樣限于個人、他人、社會的范圍,而是擴展到群體與群體、民族與民族、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他在本書中對政治學的思考,也不是意欲研究政治學的理論問題,而是著重探討了與倫理學密切相關的、具有緊迫現實意義的政治問題。羅素首先回顧了自文明開始以來有組織的激情沖突,討論了這種沖突造成的人類幸福的損失,力圖找到沖突的原因,為苦難中的人類指出一條道路。
羅素看到,迄今為止人類用自己的知識創造出這樣一個可悲的世界:只有少數人才能享受,而大多數人卻過著比野生動物還悲慘得多的生活;人類心靈的構成目前僅僅適應以狩獵為生的階段;人類的智力和想象力并沒有增進人類的幸福,甚至無法使它保持在人猿相揖別時的程度;人類用遠見締造了政府和軍隊,而它們的建立卻旨在保護掌權者的財產權,使他們能夠驕奢淫逸地生活,大多數人則以更艱苦的勞作換取比原始狀態下還少的報酬。天災人禍頻頻向人們襲來,各種可怕的戰爭威脅籠罩在人們頭上,尤其是在二十世紀,人類的不幸超過了以往歷史上全部苦難的總和。
羅素認為,人類命運多舛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激情(即沖動和愿望)的沖突。除了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之外,人在政治上的愿望主要有四種;占有欲、競爭心、虛榮心和權力欲。占有欲是希望盡可能多地占有財富,或者說是對財富的權利。它是無窮無盡的動機之一,不管你可能獲得多少,你總是希望獲得更多。滿足是一種永遠逃避著你的夢想。競爭心是更為有力的動機,它使人們寧愿忍受貧困也要把競爭對手搞垮。虛榮心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動機,它隨著受到的滋養而增長,但權力欲是壓倒一切的,這種欲望隨著權力的體驗而迅速地膨脹。人類的這些愿望永遠也不會得到滿足,也會因此而不得安寧。
然而,人類不應因此就對自身悲觀失望,把自己看成是黑暗的、野蠻的,看作惡魔力量的化身,看作盡善盡美的宇宙面孔上的一個污點是很容易的,但卻不是全部的真理。人,正如俄爾甫斯教派所言,也是星羅棋布的蒼天之子,人的軀體盡管同天體世界的偉岸身軀相比是微不足道和軟弱無力的,但人類卻具有一經產生就驚天動地和輝煌無比的巨大能量,她能夠映照出整個宇宙世界,以想象和科學知識跨越時空的千山萬壑。人類的激情也不是不可改變的材料,它能夠為環境、教育和機遇所影響。政治上的各種愿望既可以引向有益的行為,也可以引向有害的行為,倘若人類要生存下去,就要為各種激情找到無害的出路。
人類,不僅要把大自然看作自身的敵人,把人生看成一場制服大自然的斗爭,而且要以體現自身特質的精神去超越現實世界,構造新的幸福的世界,人類的出路就在于改變激情,改造自身。
這是羅素倫理思想的真諦。
4.對第一段畫線語句的含義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羅素不是為建立倫理學體系而研究倫理學,而是在為人類尋找出路,因此由倫理學研究過渡到政治學研究也就順理成章。
B.倫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個人、他人和社會,政治學研究的對象是群體與群體、民族與民族、國與國,兩者之間關系非常密切。
C.在羅素看來,從倫理學研究過渡到政治學研究是合乎情理的,因此,羅素不想為了建立封閉的倫理學體系而研究倫理學。
D.羅素之所以不想建立一個封閉的倫理學體系,是因為他意識到,如果不過渡到對政治學的研究,就無從為人類尋找出路。
5.下列對文章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第一段概括羅素倫理學的重要特點——和政治學關系密切,突出羅素倫理學實踐性強這一主要特征與其倫理研究的目的。
B.第二、三兩段介紹羅素倫理學的主要內容,第二段陳述其對人類歷史與現實的反思,第三段陳述對人類苦難根源的分析。
C.最后三段批評羅素對人類前途的看法:人類如果不能為激情找到出路,就不可能繼續生存下去。充滿了悲觀主義的色彩。
D.文章整體上采用了“總—分一總”結構;正文部分則采用了層進結構,基本上吻合于“是什么—為什么一怎么樣”這一思路。
6.下列對羅素倫理觀點的概括,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人類社會充滿著不平等的現象,現行的政治制度只是旨在保護少數人的特權,這一切都是人類用知識創造的,所以知識即罪惡。
B.人類之所以充滿苦難,是因為具有占有欲、競爭心、虛榮心與權力欲這四種基本愿望,只要它們不會消失,人類就不得安寧。
C.人類要追求“全部的真理”,不要盲目妄自尊大,應該認識到自己在盡善盡美的宇宙面前是微不足道、軟弱無力和滿是污點的。
D.人類要建設一個幸福的世界,不僅要征服自然,同樣要征服自己,其核心就在于正確認識自己,將自身的激情引向有益的行為。
參考答案:
4.A(本句闡述羅素倫理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和政治學關聯密切,不是為倫理而倫理,倫理學研究的是“人”的問題,政治學研究的是“制度”的問題,個人的幸福只有在合理的制度中才能得以實現,這是羅索政治學的一個重要命題。B項答非所問,表述的是羅素的“倫理視野”開闊,而非其倫理學與政治學之間的關聯。C.D兩項都有顛倒因果的錯誤。)
5.C(錯誤有二處:第一是四、五兩段表達對人類前途的看法,最后一段是總結;第二是羅素認為人類可以為激情找到出路,對人類的前途是樂觀的。)
6.D(A項無中生有,人類用知識創造的社會固然充滿了苦難,不等于知識本身是罪惡的。B項偷換概念,原文是“不會滿足”而非“不會消失”,愿望的滿足固然可能通過“有害的行為”,也可以通過“有益的行為”。C項曲解原意,原文是說人類要對白身有信心,通過白身的努力可以改變世界,政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