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歷史學家陳寅恪在辭世多年后忽然成了文化新聞的熱點人物,似乎是一件沒什么道理的事情。
史學不是顯學,陳先生也不是文化明星、大眾情人。陳寅恪也不同于其他一些文化人。他不是金庸,不曾寫過從政治家、科學家到“引車賣漿者流”都人見人愛的新派武俠小說,也沒那么多門徒和擁躉。他的著作,選題既很專門,文字也很古奧,感興趣的人不多,看得懂的人也不多,感興趣又看得懂的更是鳳毛麟角,哪里會弄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也不是余秋雨,不曾炮制過“香噴噴甜津津有點嚼頭,完了還能吹個泡泡”的“文化口香糖”,亦不曾發表過聲討某集團的《告全國人民書》。
沒有哪個小女生或小男生會去買《元白詩箋證》或《柳如是別傳》。柳如是?柳如是是誰?是王菲嗎?還是田震?陳寅恪又是誰?是汪國真、趙忠祥嗎?陳寅恪的最后20年,基本上是冷清寂寞,默默無聞的。他甚至不同于錢鐘書。錢先生和陳先生一樣,也是學貫中西博通今古,也是淡泊名利不事張揚。他的《管錐編》�!墩勊囦洝�,也沒多少人看得懂。但錢先生畢竟寫過《圍城》呀!還被拍成了電視連續劇,還拍得挺成功。這就舉國皆知,人人趨之若鶩了。那么,陳先生可曾與大眾傳媒締結過良緣嗎?沒有。
所以我贊同駱玉明教授的說法:“陳寅恪最不應該成為公眾人物�!比欢白畈粦摮蔀椤钡淖罱K還是“成為”了。而且,還弄到了人人都拿他來附庸風雅,誰不說陳寅恪誰就狼心狗肺缺心眼兒的程度。至于這些說詞究竟有多少符合歷史事實,又有多少最得逝者之心,那就只有天曉得了。正所謂: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冷和熱。最不該熱的熱了起來,就一定事出有因。比如國內民眾的關心,便多半帶有好奇心理。的確,像陳寅恪這樣可以公然不參加學習,不接受思想改造,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真沒幾個。這才真是怪了!于是人們就很想知道,陳寅恪這“瞎老頭”受此優待,究竟憑的是什么?疑團很快就因史料的披露而冰釋。原來這陳寅恪并非等閑人物。他的祖父陳寶箴,未出道時就為曾國藩所器重,后來官居湖南巡撫,是戊戌變法時推行新政的風云人物。父親陳三立(散原先生),早年和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一起,號稱“晚清四公子”,晚歲則以詩文著稱,被日本漢學家吉川幸次郎評價為魯迅之前中國近代文學成就最高者。在一個重血緣,重門第,重承傳,重淵源的國度里,這已經足夠讓人肅然起敬了。何況陳寅恪本人也十分了得。他12歲時就東渡日本,以后又游歷歐美十數年,回國后與赫赫有名的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同為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而1925年吳宓舉薦他任此教席時他才35歲。他學問大得嚇人,據說外語就懂十幾門(也有說二三十種的)。名氣也大得嚇人,據說毛澤東訪蘇時,斯大林還專門問起。英國女王也曾來電問其健康。這些都讓人嘖嘖稱奇,哎呀連聲。如此之多的光環加之于身,被推介給大眾也就不足為奇。
陳寅恪是了不起的,可惜我們學不來。首先是“頂不住”。無論是誰,當真要堅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就必須有本事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知道,壓力并不僅僅來自官方,來自當局,也來自民間,來自群眾。
其次是“守不住”。怎么個守不住呢?因為要“學以致用”。中國的讀書人,或曰知識分子,內心深處歷來就有一個解不開的疙瘩,那就是總覺得自己的滿腹經綸得有地方派個用場,否則實在是可惜了。所謂“有用”,倒不一定是要拿去換飯吃,換錢花,更主要的還是要有利于國家民族國計民生。因此這種想法不但不可恥,反倒很崇高。
那么,我們為什么還要談陳寅��?
(選自《博文》,有改動)
8.文章說了陳寅恪熱的現象,陳寅恪為什么能在社會上流行起來?(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結合文章概括陳寅恪有哪些異乎常人的地方。(6分)
答:_____
10.作者認為為什么不能談陳寅��?(6分)
參考答案:
8.①陳寅恪身上光環眾多,被推介出來正好滿足了民眾的好奇心理,②談及陳寅恪可以顯得自己博學,可以附庸風雅。(每點3分)
9.)①“文革”中拒絕學習,拒絕改造;②他的著作選題很專門,文字很古奧;③身世顯赫;學問大;④名聲大。(每點2分,答對三點得滿分)
10.首先是“頂不住”。無論是誰,當真要堅持“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就必須有本事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其次是“守不住”。因為中國知識分子內心深處追求的是“學以致用”。 (每點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