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秧歌,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它是農民在插秧時的一種歌詠活動,起源于農業生產勞動。清代屈大均《廣東新語》(記述講述)說:每年春耕時,農家的婦女兒童數以十計,一起到田里插秧,一人敲起了大鼓,鼓聲一響,“群歌競作,彌日不絕”稱之為秧歌”。它最早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后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并流行于我國南北各地。逐步演變成燈會、年節中必須表演的習俗。清初,北京正月到處都有“秧歌小隊鬧春陽”,圍觀的人喜聞樂見,婦女們連頭上的金釵都被擠掉了,達到盛況空前的程度。湖州的燈節,每夕各坊市都必須伴唱秧歌�!读吋o略》中(記述記載)了當時黑龍江邊緣地區的元宵節,人們組織起秧歌隊,伴以鑼鼓,“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通宵達旦。然而,嘉陵區地處淺丘,農民插秧時節的農活十分(沉重繁重),人們不可能在栽秧現場扭秧歌。所以,這種男女老少都喜愛的活動,只有在逢年過節等喜慶的日子里,由組織起的秧歌隊來進行。
1.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詞語。
喜聞樂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宵達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選出文中括號內用得恰當的詞語。
3.秧歌最早以_________的形式出現,后來發展成_________和_________表演的形式。
4.你還了解有關秧歌的哪些趣聞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喜聞樂見:'喜歡聽,樂意看。通宵達旦:從天黑到天亮�!�點此查看五年級閱讀訓練答案100則(本文答案在第4頁)…4.扭秧歌的類型可劃分為“地秧歌”。踩著高蹺表演的叫“高蹺秧歌”。由于受川北地域條件影響,嘉陵區大都以表演“地秧歌”為主。(答案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