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可能漢人要算是世界上最重視寫字的民族了。古代有條件學習的家庭,無不重視孩子的寫字啟蒙教育。武者刀槍,文者筆墨,都是中國人的終生隨身之物。文者或許不諳刀槍之術,但武者十有七八也兼沾染筆墨(還出了張飛、岳飛等書家),足見寫字對于中國人之重要�!拔闹巍备哂凇拔涔Α�,這是華夏價值觀中一個不可更移的原則。
②書而成法,書法家燦若星漢,照耀著華夏文明進程,留下了大量碑帖、碑刻、書簡等文化遺產。古人認為字乃人之門面。字跡落紙,大致就可以斷其才學,字如其人,十常七八。寫字讓中國人癡迷,還因為練字可以修身養性。
③以上是就傳統情況而言。20世紀引進了西洋的鋼筆與圓珠筆,毛筆逐漸淡出中國人的生活。設置毛筆課的學校越來越少。如今,毛筆在中國,遠不如在日本普及。
④毛筆書法文化式微,原因多多。從使用功能角度考察,鋼筆、圓珠筆取代毛筆,合情合理,自然而然。問題發生在忽視了毛筆書寫之外的功能。中國人失去毛筆,等于失去了一種修身養性的有效方法,失去了一種藝術,失去了一個傳統,也失去了流傳數千年的文化認同。
⑤如何處理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關系,一直是嚴重困擾中國人的一個難題�?偟恼f,古代的中國人偏重于審美的價值取向,現代的中國人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掉頭,偏重于實用的價值取向。不僅表現在對寫字的態度上,幾乎對一切文化的態度都是如此。這在20世紀有著淋漓盡致的表現。中國人在這100年中幾乎解構了所有的文化傳統。毛筆書寫習慣的喪失,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
⑥20世紀解構風潮,之所以如此迅猛,以至于把傳統文化一掃而光,除了西風東漸這一客觀原因之外,還得從中國文化的內部尋找原因。
⑦“實用”與“審美”,本該結合起來,兼而顧之。然而總的說,中國傳統文化一向重視審羌而忽視實用,實用的文化往往被譏諷為“雕蟲小技”,不為社會認可。而審美的傾向愈演愈烈。還是回到寫字問題上來。以科舉考試為例,到明清,形成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書寫不工整的試卷在初審時即被定為廢卷,考生的資格即被取締。書寫漂亮的試卷才可能被考官相中。到清朝,唯美更是唯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步:試卷中滴上一滴墨漬——哪怕只是一小點——卷子即為廢卷。所以科場試子答卷時無不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⑧否終則泰,泰終則否。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實用思潮席卷華夏,中國人幾乎沒有什么像樣的抵抗,就繳械投降了。這種投降,與當初的過度追求審美價值取向一樣,也是一種走極端,寫字習慣的喪失就是這種走極端的犧牲品。也許現在我們還察覺不到什么,當我們“實用”的東西什么都不缺的時候,我們就會察覺出,我們缺少心平氣和,缺少道德修養,缺少高雅的游戲,缺少與古人的溝通,缺少美……我們抓起毛筆,想寫字,但是已經不會寫了。
⑨我想,這種情景絕非我的虛構。
相關鏈接:
面對網絡時代、辦公自動化的沖擊,學習毛筆書法是否有必要?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毛筆字已經在逐漸失去它的實用基礎,老年人練字消遣消遣還可以,青少年浪費大量時間習字沒有必要。個別家長還表示,現在學習、就業壓力這么大,孩子每天應付“英語輔導班”、“奧數培訓班”的時間都不夠,哪有時間練書法?
有的專家表示,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中小學課程表中,“書法”是必修課。作為中國的孩子,更應該把學習寫好漢字作為一生的追求。(2005年3月24日新華社南昌電)
6.文章認為,古人練毛筆書法有兩個原因,一是______;二是____。
7.與第④段“毛筆書法文化式微”中的“式微”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
A.喪失 B.解構 C.一掃而光 D、衰落
8.第⑨段中的“這種情景”是指上文的哪種情景?摘錄原文如下:
9.文中哪些事例是說明“泰終則否”的?請舉出一例。
10.閱讀“相關鏈接”,結合文章內容,談談你對毛筆書法持什么態度。(先擺觀點,再講理由)
參考答案:
6.字乃人之門面;練字可以修身養性�!�7、D …點此查看完整答案(答案頁第2頁)…10.此題為開放試題,觀點鮮明、理由充分且表述合理即可。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