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做領導當不取民一錢
張伯行,康熙三十一年入都,補內閣中書,步入仕途。在二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伯行以居官清正名聞于朝野,老百姓稱譽他為“天下第一清官”。
是年,張伯行調遷江蘇按察使。按慣例,新任官要饋送總督、巡撫幣禮,約合銀四千兩。對此腐敗現象,張伯行嚴加杜絕。他說:“我為官,誓不取民一錢,安能辦此!”時揚州有六秀才得罪郡守,撫軍為逢迎上官,欲褫六秀才衣巾。張伯行知悉,從愛惜人才出發,為六秀才據理詳辯,方使六秀才免遭罹難。他任江蘇按察使僅兩月,“廉惠之聲已深入民隱”。
張伯行赴任福建巡撫時,臺灣旱災,他力請捐糧賑濟,“全活甚眾”。福建田少人多,一歲收入不足一歲之用,市米騰貴。針對這種情況,他每年派官到江、浙等省買米平糶;又多設社倉,積貯糧食,以備兇荒,禁米下洋,以絕糧食外運�!敖K閩任,民無阻饑之患焉”。張伯行大張綱紀,明察利弊;整飭屬員,褒廉糾墨;訪得猾吏豪強之為民害者,悉置之法�!耙粫r官吏士民兢兢奉法,教化大行�!�
康熙中葉,朝野官吏貪賄、舞弊之風漸盛。兩江總督噶禮更是虎噬狼貪。張伯行蒞任江蘇巡撫,即發布檄文,嚴禁屬員饋送。并明確指出:“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雖曰交際之常,于禮不廢;試思儀文之具,此物何來?本都院既冰蘗盟心,各司道亦激揚同志;務期苞苴永杜,庶幾風化日隆”。他還虛心延訪地方利弊,并要求所屬人民,對于一切利弊,“勿吝忠告”。
康熙五十年秋,蘇省鄉試,副主考趙晉與提調馬逸姿,內外勾通、大肆舞弊,總督噶禮也受賄于科場。榜發,蘇州士子嘩然,千余人抬財神入文廟,供奉明倫堂�?滴醯矍矐舨可袝鴱堸i翮,會同總督噶禮、巡撫張伯行,安徽巡撫梁世勛共審此案。因事涉噶禮從中受賄索銀五十萬兩,審訊月余不得定案。對此,張伯行異常憤慨。次年正月,不顧身家性命,上章彈劾噶禮的不法行徑,力主徹底清察科場案。噶禮密購張伯行疏稿,捏造事實,上章誣陷張伯行。審訊官員因懼怕噶禮權勢,皆附意于噶禮,致使案情趨于復雜,真情不得大白�?滴醯蹮o奈,降旨:噶禮和張伯行俱解任,交審事大人一并審明。揚州百姓聞張伯行將解職,皆罷市、撤業,數千人圍集公館,哭聲震揚城。蘇州等郡,也相繼罷市。第二天,揚州士民又扶老攜幼至公館,拿水果蔬菜以獻伯行,伯行辭而不受。士民皆泣曰:“公在任,止飲江南一杯水;今將去,無卻子民一點兒心!”不得已,張伯行收下豆腐一塊、菜一束。隨之,“遠近饋餉者不絕”。四月,審訊完畢,張伯行回蘇州聽候結果。在路途中,揚州士民慮途中不可測,數萬人集江岸護送。至蘇州,張伯行暫寓楓橋,蘇州士民得知伯行至,皆云集楓橋,“紛紛送果蔬不絕于揚城”。案審結果,張伯行應革職治罪,噶禮免議�?滴跏峙粶�,降旨:張伯行留任,噶禮革職。聞此,江蘇士民歡聲如雷,皆寫紅幅于門旁曰:“天子圣明,還我天下第一清官”。而福建全省士民,聞張伯行“解組,皆奔號呼吁”。
康熙五十二年,張伯行監科場考試,嚴格紀律,杜絕弊端,“士情大悅”。次年正月,他又奏準,免收商民落地稅,使商民免去無窮之累,城鎮商業愈加活躍。江蘇以前無書院,生徒無所容,他乃選府學中空地建紫陽書院。三月,書院落成,三吳及四方之聞風來學者,日眾�!耙粫r士風丕變,咸斂華就實,彬彬乎質有其文焉”。
張伯行任官,“操守極清”,從不貪圖享受、因公肥己,始終過著簡樸而清寒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說:“臣雖歷官巡撫,而服食、起居未脫寒酸故態�!彼麣v官二十余年,從未攜帶家眷。初到濟寧,隨行只四人;撫閩,二十余人;撫吳,十三人。而當時一個官職不大的太守赴所任之地,往往隨從三百余口,耗費甚大。張伯行官閩時,見衙署中帷幕皆錦繡、器皿悉金銀,奇怪地問屬吏是怎么回事?屬吏對曰:“行戶協備,往例如此�!睆埐性唬骸靶袘艏窗傩�,怎能拖累他們呢?況且寒素對我已成習慣,無需如此奢華�!庇谑橇畋M撤而去。官吳時,他事先就傳檄禁止陳設衙署。無錫縣送惠泉至,他以為是普通的水,接受下來了,后來得知此是用民船載送的,即不受。福建巡撫名下有自己支配的俸祿五十名額,江蘇巡撫名下有八十名額,皆前任以給家丁者。張伯行到任,不因此肥己。他說:“我家丁無幾,又莊農不諳弓馬,何可冒靡國餉�!庇谑�,悉另募壯丁補之。他任官期間,日用所需蔬菜米麥、寸絲尺布以至研麥之磨石、拉磨之牛,都從河南家鄉運載至官。
做上司當不取民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