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五、依法行事,按律施行
武則天(公元642年~公元705年)是中國歷史上頗具才華的女皇帝。她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太宗死了以后,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又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把她立為皇后,并參預朝政。李治死了,她廢掉李治的兒子唐中宗與唐睿宗,干脆自稱圣神皇帝,并改國號為周。在她統治的年代,雖然還能繼承唐太宗的某些善政,并進行了一點改革,但由于自己是女人當皇帝,惟恐有人不服搗鬼,于是廣設特務,提倡告密,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借以鞏固自己的政權,一時宗室、朝臣乃至一般的平民百姓被冤死的很多。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當時大部分執法官員都“競為深酷”,經常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無辜,借此邀功要賞,但是,就有那么一位李日知卻認定了辦案必須以法律為依據這個“死理兒”,不怕死、不信邪、不求官、不愛財,留下一股人間正氣。李日知河南滎陽人,當時任司刑丞,量刑一貫平恕準確,從不草菅人命。但是,當時酷吏橫行,民命如草,司刑少卿胡元禮就是這種酷吏中的一個。有一次胡元禮要殺一個人,李日知依法判定用刑過重,不同意處死,胡元禮當然不干,兩人這樣反復爭論了好幾次,還是沒有定案。胡元禮氣極了,咆哮道:“只要我胡元禮不離開刑曹,這個人就休想活命!”李日知聽說后也不示弱,他嚴肅地講:“如果我李日知還有負責目前的工作,這個人就不能處死!”最后兩個人各自向上陳述了自己的道理,由于李日知言之有據,難以反駁,最后還是沒有能按胡元禮的意思屈判那人死刑。依法行事的管理原則終于發揮了作用。
六、必須有做“壞事”的能力
有些時候,為了勝任工作,領導必須有作“壞事”的能力。當某種情況可能會失去控制,造成災難,為了維持秩序、避免混亂,領導必須有犧牲無辜者的決心與勇氣。從這個角度來說,領導者,有時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為了大眾的利益,必須對某些人作殘酷的處置。這種情形,雖然有時成為野心家為非作歹的借口,但常常的確是迫不得已的。中國歷史上,被儒家尊為圣人的周公旦,便有殺害同胞兄弟管叔、蔡叔的記錄;漢高祖劉邦,在項羽以其父親的生命作威脅時,卻以“請分一杯羹”來應付。
現代管理中,公司的經營者,在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也常會動用犧牲創業伙伴及創業時高級干部的策略;盡管這些人勞苦功高,但為了公司的成長和管理制度上的健全,這種犧牲有時也的確是必要的。雖難免讓人有“狡兔死走狗烹”之議,卻也是現實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殘酷面。
七、寧讓人畏,不讓人敬
讓人敬畏的領導遠比人敬愛的君王來得安全。人們通常會去損害自己所愛的的人的利益,卻不敢去偷占自己所害怕的人的便宜。因此,只懂得用愛來施恩的領導,經常會過分相信下屬對他的支持,由于判斷上的誤差,而遭到了毀滅的命運。
八、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領導人為制止動亂形勢的必要政策,最好嚴厲而短暫,將反對者的意志徹底鎮壓,但絕對不可實施太久,否則會使敵對勢力再度滋生反抗的勇氣。朱元璋出身民間,在創業伙伴間缺乏崇高的君王的合法性地位,因此在建立政權后,曾對功臣展開大屠殺,以徹底壓制各派系的勢力,終于建立了三百年的大明政權。而明末的崇皇帝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對李自成、張獻忠等既缺乏一貫的剿討政策,也提不出安撫的具體方法;對清人的政策更是和在和與不之間舉棋不定,反使抗清名將袁崇煥等先后冤死,終致李闖王攻入皇宮,不得不自縊于煤山。
九、鯰魚效應
縱觀古今中外任何一位成功的管理者,都具有“管人”的本領,都具備善于利用“人”這個特殊資源的本領,他們都能以盡可以能少的投入(包括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產出盡可能多的產品和服務。
許多企業基本上由以下三種人組成:一是不可缺少的干才,約占20%;二是以公司為家辛勤工作的人才,約60%;三是整日東游西蕩、拖企業后腿的蠢才或廢才約占20%,如何使第三種人減少,使第一、第二種人增加呢?采用“鯰魚效應”。
過去漁人捕沙丁魚,總是將魚放入魚槽運回碼頭。抵港時,如果魚仍然活著,賣價要比死魚高出許多,因此漁民們千方百計讓魚活著返港。但除了一艘漁船總能帶著活魚返港外,其他各艘漁船的種種努力均告失敗。而帶活魚返港的這艘船的船長從不公開自己成功的秘密,更不讓人參觀他的魚槽。直到他死后,漁民打開魚槽,才看到里面只不過是多了一條鯰魚而已。
為什么放進一條鯰魚,就能使其他魚都活著呢?原來,鯰魚是食肉魚,它被放進魚槽后,自然會四處游動到處找小魚吃,而大量的沙丁魚發現多了一個“游動殺手”,自然也加速游動,這樣一來,沙丁魚就一條條活蹦亂跳地回到漁港。其實用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了新鮮感和活力,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加入公司,制造一種緊張氣氛,這樣,企業自然而然就生機勃勃了。
不要為他人所左右
在社會中,什么事情是最可靠的,那莫過于自己的所見所聞,但即使這樣,有時候我們還是看不到或聽不到事實的真相,還容易犯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所以,要探究事理、立足社會,有兩點必須做到。
第一,不為他人所左右。譬如,我們都知道圣賢君子的可貴之處,在于他們的行為不附庸風雅,超乎于世俗塵外,直接或間接地與天道合為一處。他們的文章可以教導后世。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文人騷客學圣賢之道,并且依賴這些文章去考察古圣的行跡,探究他們的用心所在。但是對于著作中的詞語緩急、韻味薄厚,他們并不一定能夠完全品味出來,或者又擅自加上了自己的觀察理解,所以雖然差之毫厘,但是寫出文章來就會謬之千里了。所以,我們要學習圣人的道德要親自領會他們的教導,切不可盡找些后世的文章來把讀。
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搞研究作學問也好,干政事辦案子也罷,都應該以第一手材料為依據,不能輕信道聽途說之言,更不要為他人所迷惑、所左右。
第二,不留有含混之言去疑惑后世。作為歷史進程中的一代人,我們有責任維護歷史的本來面目。對先圣之作不篡改涂鴉,對身邊的事實作如實地記錄。據說孔子生于春秋亂世,天子的德澤衰竭,禮儀俱廢,孔子發憤修訂六經,昭示百王的法戒,望流傳于世而不改。這不能不說他用心良苦�?鬃铀篮�,他的弟子散布各地,傳授孔子的道德學問,但他們文章的純與雜,就完全取決于解道的多與少了。除了孟軻的文章世人認為比較純粹之外,其他的文章與其駁雜繁瑣,不如不去議論圣人之道,倒給后人留下了悟其真道的可能。
現在來說,也是如此,我們不應為世人所左右,但人人都似乎想用言行左右他人,深究其實質,這都是私欲的表現。
如果你今天正在做自己所不希望的事情的話,就立刻停止吧。
治人以收心為上
治人之術以收心為上,收身為下。要想真正得到一個人的忠誠和歸順,必須從情感和良知上征服他。
使別人害怕你,只是短暫的,而要讓人感激你,卻是長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