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屢敗屢戰是作為當領導的座右銘,更是在面對挫折沉浮時的心態。當領導要韜光養晦、以屈求伸,戒卻嗜欲保持心態良好。
連敗連戰方能成大器
我們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是的,自古以來,一帆風順者實在渺少,大凡有大成者,都是在經過無數次失敗的考驗后方獲得成功的。
劉邦是經受得起失敗和經得起挫折的人。
劉邦不僅經受得起失敗和挫折,而且有的時候甚至慘敗到身邊只剩下了一個人,但他照樣斗志昂揚,不久又卷土重來,繼續與項羽爭天下,搞得項羽一點兒脾氣也沒有。
劉邦與項羽爭天下,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凡他親自與項羽交鋒,幾乎每戰必敗,所不同的是最初他毫不經打、一戰即潰,后來逐漸勉強支撐住了。但是在最后一仗,劉邦把漢軍主力聚合起來,交由韓信指揮,竟一戰擊敗了項羽,取得了全勝。
劉邦與項羽大規模的交戰一共是六次,劉邦失敗了前五次,贏得了最后一次,結果天下就改姓為“劉”。下面我們來看一看劉邦與項羽的交戰史。
劉邦與項羽的第一次大交鋒,是在鴻門宴之前的那次奪關戰。
當時,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采納了不知何人的建議,派軍隊把守住函谷關,不讓諸侯的軍隊進關中,異想天開地打算獨自在關中稱王,惹得項羽大怒。項羽命令英布搶關,僅一仗,劉邦的軍隊就棄關而逃。正是這一仗,讓劉邦看到了自己的軍隊與項羽的軍隊的差距,最后只好親自上門謝罪,演出了一場千古驚險劇,在經歷了一番卑躬屈膝的自白后,方才避免了厄運上身。
劉邦與項羽的第二次大交鋒是彭城大戰。
劉邦東歸,消滅三秦之王(章邯、司馬欣、董翳),之后巧施調虎離山之計,騙過項羽,讓他首先將注意力放在齊地,然后乘項羽率軍赴齊地作戰之機,匯集起各諸侯之軍五六十萬人,攻下了項羽的都城彭城。項羽聞報大驚,立即點起三萬精騎急速南下,在彭城附近與漢軍會戰兩次,大敗漢軍。此戰漢軍的戰場損失就高達二三十萬人,另外許多已經投靠劉邦的諸侯又都背漢附楚,連劉邦本人都差點兒被楚軍捉去。
劉邦與項羽的第三次大交鋒是滎陽之戰。
楚漢戰爭期間,項羽曾一度將劉邦緊緊地包圍在滎陽城里,一連數月,日夜攻打,情況十分危急。最后,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將軍紀信主動要求假冒劉邦向楚軍請降,讓劉邦乘機逃走。紀信選擇在晚上出降,他率領二千甲士和一大群婦女從東門出降,故意走得很慢,楚軍都到東門圍觀,準備慶賀勝利,疏于守備,劉邦帶領數十騎趕緊從西門走脫。最后,忠心耿耿的紀信被項羽活活燒死。
這次戰爭沒有太多的歷史記載下來,反正劉邦又戰敗了,最后只與滕公兩人逃脫出來。
劉邦與項羽的第四次大交鋒是在成大戰。
在此次戰役中,項羽又把劉邦的軍隊團團圍困在成。最后,劉邦終于尋得機會,倉皇從城北門逃脫,后又北渡黃河,才最終擺脫了楚軍的圍追堵截。這次戰役又是以劉邦的失敗告終。
劉邦與項羽的第五次大交鋒就是固陵之戰。
此時,楚軍大勢已去,項羽無心戀戰,與劉邦簽定了一個對誰都沒有約束力的所謂“和約”之后,就急匆匆地率軍東歸。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勸告在后面緊追不舍,同時派人通知韓信、彭越到固陵共同圍殲楚軍。但韓、彭二人沒有來,劉邦被楚軍殺了個回馬槍,又一次大敗。不過,這次漢軍沒有像以前那樣被擊潰,而是退守到壁壘之中,掘深溝自守,所以沒有讓楚軍占到大便宜。而此時,楚軍也到了強弩之末,無力再繼續進攻漢軍。
劉邦與項羽的第六次大交鋒就是垓下之戰。
這次大戰緊接著固陵之戰。得到劉邦封王許諾的韓信、彭越等人終于發兵趕到,在垓下與劉邦親自指揮的軍隊會合。戰役是韓信指揮的,漢軍先敗后勝,將楚軍層層包圍起來。韓信讓漢軍大唱楚歌,瓦解楚軍的人心。這一著果然奏效,心慌意亂的項羽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攻取,無心戀戰,與虞姬死別后,乘夜率八百精騎突出重圍。最后,在漢軍的緊追下,他再也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于烏江邊,死時年僅三十一歲。
項羽是真正頂天立地的英雄,只是缺少些計謀。
至此,楚漢戰爭以劉邦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項羽在臨死之前感慨說:“我起兵以來,至今已經八年了,身經七十多戰,戰無不勝,從來沒有失敗過,今天的失敗是天要亡我,不是我不會用兵�!表椨痍P于自己百戰百勝的話是真實的,他僅失敗了這一次,但就將江山拱手讓出去了。
當然,我們這樣的統計,僅僅是數字上的加減。從戰局的發展總形勢看,當劉邦把韓信派到今河北、山西、山東等地攻城略地,聯絡彭越在楚軍后方騷擾,引誘英布投降以后,他在戰略上就已經占據了主動地位,雖然后來他接連失敗,但不會傷害到全局。
因為劉邦有一個鞏固的后方,軍隊打散了、糧食沒有了,又很快地補充起來。而項羽東奔西跑,疲于奔命,雖能取得戰役上的勝利,但無法扭轉戰略上的不利地位,所以最終失敗。
在楚漢戰爭中,數次面臨險境、絕境的劉邦,在逃脫以后從沒有顯現出一絲一毫的氣餒,始終以高昂的斗志與項羽作戰,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由此可見,失敗后,只要你堅強地站起來,沿著既定的目標走下去,你一定會獲得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