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不要揭開你的面紗
你觀賞過魔術嗎?這些魔術師能變掉一頭龐然大象;將一個人裝入層層鎖鏈的鐵箱,然后沉入水底,再將鐵箱拉起來,箱里的人早就在別的地方出現;只用簡單的幾張撲克牌和幾枚硬幣,就會變得你眼花繚亂。魔術規模的大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騙倒我們。大多數的魔術看起來都有種吸引人的魅力,因為我們無法了解他們是怎么變出來的。這使他們充滿了神秘感。魔術師絕不會告訴你變魔術的技巧,因為這樣會有損他們神秘的形象。
的確,我們知道自己受騙了。但這并沒有關系。魔術師知道如何做我們不會做的事———而且是帶著神秘和魅力的氣氛做。
每當有某個人知道如何做我們不懂的事情時,我們就會極欲跟隨他。他所具備的特殊氣質就會吸引我們的忠心和熱忱。
假若一個人能讓我們感覺他能做常人所做不到的事,即使他死了很久,對我們依然有相當的魅力。
不知你聽沒聽說過克勞塞維茨這個人,在拿破侖時代,他曾任過將領。他的《戰爭論》是在他死后發表的,而今天全世界的軍事家和政治家都要研讀這本書。不過,在一百多年前,那些研究戰術戰略的人并不看得起他。到了20世紀,戰略家李德·哈特還說:“克勞塞維茨所引起的誤會比大多數的人都要多些�!�
克勞塞維茨是德國人,但甚至德國人也不把他當回事。在一百多年前,軍事人員喜歡的是哪位戰略家呢?他們研讀的是另一位拿破侖麾下的將軍的作品,他的名字是約米尼。
喬治·麥克蘭少將在1869年曾如此寫過:“約米尼是歷史上最具才華的軍事著作家,也是第一個集合那些偉大將領的實戰經驗,將之歸納成戰爭原理,而用明晰言語表達出來的人�!彪m然克勞塞維茨的書到處都看得到,但美國南北戰爭中的那些卓越的將領,所研讀的都是約米尼的著作。
為什么后來事情會有轉變呢?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德國人大敗法國人�?藙谌S茨是德國人,每個人都認為德國人大敗法國人,是因為他們參透了克勞塞維茨的某些秘密。后來德國人一直在戰場上逞威,克勞塞維茨的著作也隨之在全世界流行不衰。好笑的是:德國人之所以打勝仗,根據的全是約米尼的戰爭觀念。
在1980年也有同樣的情形出現。由于日本企業在全世界大賺其錢,有人說日本的經理人員都研讀了宮本武藏兵法。宮本武藏是日本17世紀的一位武士,據說他在三十歲以前在決斗中就殺過六十個人。他寫了一本武功秘籍,上面都是一些決斗的秘訣。這本奇書后來被找到,而且翻譯成各種文字,并且配上插圖。一年不到的時間,這本書就成了企管類最暢銷的書,第一批就賣出十萬本,如今在書店里偶爾還看得到。
倘若一個人在死了二百年以后,還能以神秘的姿態出現,活著的時候當然更可以。
建立神秘形象最基本之道,乃是絕不解釋你所做的某件事。讓人們對你以這樣少的時間能完成許多的事驚服不已。他們會感到詫異嗎?讓他們去吧。絕不要向他們解釋你已開了一個星期的夜車,你要做的只是微笑不語。假若有人驚奇為什么你突然瘦了二十磅,別告訴他們你是在做運動或節食,所要做的仍然是微笑不語。你能在三日以內擬出一項重要的行銷策略計劃?其實你只是將五年前早就擬好的那份拿出來,按照目前的市場狀況改寫一下。但別人問起來時,你絕不要作解釋———仍然是微笑不語。
不過,我希望你不要將這種手段運用在其他事情上。你必須讓你的屬下對狀況完全了解,并不斷提供他們新的資訊。要屬下做什么,你必須解釋清楚。但有關你自己,你要像魔述師一樣,絕不要解釋你所作的事,你只要多用微笑,就能建立起神秘形象。
韜光養晦以屈求伸
在我國歷史上有不少成功地運用韜晦待機之計克敵制勝的例子,稱之為韜晦之計、韜光養晦、韜光晦跡等。這種思想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韜晦,即收斂鋒芒,隱蔽自己;二是待機,等待時機,以圖東山再起。運用這種思想多在敵強我弱、于我不利的情況下,韜晦是手段,待機是策略,戰勝對方才是目標。在待機中,一定要觀察敵我雙方的變化,一旦到來,就毫不猶豫地出擊,克敵制勝。
“韜晦”,就是隱藏自己的才能,瞞人耳目�!绊w”本意是弓袋子,有“進去”的意思�!盎蕖笔恰昂诎怠�、“隱晦”之意,比如月末,又說成是“晦月”,因為按陰歷,月末是月亮的黑暗之日。由于隱藏自己的本來面目,也就保住了自己。這樣一來,在恰當的場合,當對方無戒備心時,就可實現其預定企圖。這和“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的意思接近。在人生之路,在商場如戰場的當今社會,要想絕處逢生,巧用韜晦之計,可謂明智之舉。
歷史是現實的一面鏡子,溫故而知新。
戰國時期,有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孫臏,相傳他是孫武的后人。他少年時聰明過人,心智靈犀,后拜名師學習文韜武略,頗受老師的喜愛。他有一名同學名叫龐涓,此人心計詭譎,陰險狡詐。他自知才能不如孫臏,便想法迫害孫臏,但他表面卻裝著與孫臏交好。孫臏為人心地淳厚、善良純潔,沒有覺察出危險,把龐涓當成自己最好的朋友,經常與之討論韜略、議論時局、指點江山,龐涓越發嫉忌孫臏的才能。
后來,龐涓出師了,至魏國被召為附馬,深得魏王的重任。他深知孫臏的存在早晚會對自己構成威脅,他寫信邀請孫臏到魏國共事。當孫臏來到魏國,龐涓就利用手中權力,在魏王面前誣陷孫臏。魏王信以為真,下令要處斬孫臏。龐涓又在魏王面前替孫臏求情,建議將處斬改為“臏刑”,即砍去雙腿的膝蓋骨。表面上是救了孫臏,實質卻是“一箭雙雕”,既迫害了孫臏,又可把其留在身邊,控制他的人身自由、為己所用。他把已成殘廢的孫臏接到自己府中,假裝殷勤照顧,并要孫臏將平生所學寫成兵書。
孫臏在慘痛的血的教訓面前,終于認清了龐涓的真面目。他深知兵書著成之時,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但他心計周密,明知自己現在掌握在龐涓手中,稍有反抗,就會遭受更深的迫害,他決定深藏仇恨,等待時機。為了不為龐涓著書,他佯裝瘋顛,整日在街上爬來爬去,夜晚則睡在茅廁、牛欄、豬圈等處。雖然龐涓沒有看出孫臏是裝瘋,但他仍派人暗中監視孫臏,一旦發現破綻,就派人暗殺孫臏。孫臏只得整日整夜露宿街頭,忍受種種苦難。
齊國大將田忌出使到魏國,見到了孫臏,非常同情他的遭遇,就秘密地帶他到了齊國做了他的謀士。后來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打敗了魏軍,殺死了龐涓,報仇雪恨。
在這則故事中,孫臏巧妙地運用了韜晦待機的策略,既保護了自己,又消滅了仇人。
《史記·滑稽列傳》云:“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狈彩聸]有取勝的絕對把握,就不必四處張揚,與其使人早有預聞而有所準備,不如突然出擊,致敵人于死地。古人云:“識時務者為俊杰�!彼^時務,也指時機,是客觀形勢和時代潮流。凡人要想成就事業,建立功勛,必須認清時務、相機而動,如果一味死拼,不講策略,英雄是英雄,卻無人喝彩,終究一事無成,后悔晚矣。
秦朝末年,相傳張良行刺秦王失敗后,曾逃避秦軍追捕,隱匿于下邳。一天,張良到外面散步,當他走到水橋上時,迎面走來一名老者,只見他鶴發童顏、仙風道骨。正在他觀察老者時,老者有意將鞋子掉下橋去,接著,老者對張良說:“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揀上來�!闭Z氣極為傲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