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張良正值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不禁想:“這老匹夫看似和藹,卻如此不講理。若不是看你年高體弱,本想一拳將你打下橋去�!鞭D而一想:“看他年老體衰,行動不便,還是給他揀了來吧�!睆埩及崔嘧』饸�,下得橋下把鞋子揀來。
老者又說:“小子,給我穿上�!�
“唉,也罷,做好事做到底,給他穿上�!睆埩紗喂蛑�,給老者小心翼翼地把鞋穿上。誰知老者一聲謝也未說,仰天大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老人復返道“孺子可教也”,與張良約定五天后清晨重見。
張良感到很驚異,五天后,第一遍雞叫時,他便起身來到橋邊。不料老者已先到,他斥責張良:“你與老人約會,還來晚了,五天后再來吧�!比绱诉@般竟連續三次,張良一無所獲。
這天,又到了與老人約定的時間,張良一夜未睡,半夜里就來到橋邊。他站了一會兒,見老人跚跚而來,張良的堅忍與真誠受到老人的贊揚。老人拿出了一本書,對張良說:“讀此書可成大事;用此書可興邦定國,成就大業�!闭f完,飄然而去。
張良驚奇異常,天亮后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誦讀,刻苦鉆研,終于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后來,輔佐劉邦奪秦天下,爭楚霸位,遂成一代名士。
《三十六計·假癡不癲》中曰:“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币馑际羌傺b不知而實際非常清楚;假裝不愿做,實際卻是不能做,或是等待時機到了再去做。
唐代詩人杜牧有一首《烏江亭》:“勝負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边@首詩中,杜牧感慨項羽逞一時之英雄,惜一時之名,不能忍辱負重,包羞忍辱,而自刎烏江,失去了東山再起、卷土重來的機會。
“漢初三杰”之一的韓信在早年還是一名布衣百姓,衣食常常沒有著落,貧困潦倒,常為人譏笑。
一天,當他在街上走時,迎面過來幾個少年無賴。韓信見了,急忙撤身而走,不愿與之正面沖突。
這時,幾個無賴也發現了韓信,見他要走,其中一個一把抓住韓信的衣領:“你這個膽小鬼,見了我想跑,想往哪兒跑?”
他一眼又看見韓信腰下的佩劍:“哦,你小子還佩劍,你配佩劍嗎?”說著動手要解韓信的劍。韓信往后一跳,掙脫了無賴的糾纏,想照舊走自己的路。
不料,被無賴一把抓住,“我說,你雖說人高馬大,卻是一個草包。咦,生氣了嗎?你的嘴角抖什么?如果你是條漢子,就拔劍來刺我,咱們比劃比劃。如果你沒有勇氣,貪生怕死,就從我的褲襠下鉆過去�!�
韓信聽了,血一下涌上了頭,他盯著那張無賴之極的臉想了很久,很想拔劍出來,與他決斗,憑自己的武功,是不怕他們的,但韓信的心里又在琢磨:“這幾個家伙雖不懷好意,與之決斗卻無太大意義。唉,也罷,我就是從他胯下爬過去,他就能比我高明了嗎?”
想到此,韓信慢慢俯下身,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這時,街上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韓信不逞一時之勇,而是忍辱負重,不把自己的生命浪費于不足輕重的決斗上,雖然蒙受了巨大的恥辱,仍能自強自新,終于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大顯身手。他先是投靠項羽,后來又投劉邦,被劉邦拜為大將,強兵百萬,指揮若定,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為劉漢政權四百余年的基業立了汗馬功勞,終于成就大業,名垂千古。而那位無賴卻連姓名都未留下,相比之下,孰勝孰敗,孰優孰劣,自見分曉。
包羞忍辱是一種特殊情形下的應變術,在這種情況,可能要遭到巨大的人格、精神的污辱,但如果是已經有救濟天下的雄心壯志,便不能斤斤計較、目光短淺,而應該著眼未來,不做無謂的犧牲。不逞一時之勇而毀掉自己的美好未來,小不忍則亂大謀。珍惜生命,珍視自己才是上策。
把握時機巧進退
春秋時的范蠡是一位才華出眾的人,他輔佐越王勾踐二十年,使越國強大,最后滅掉了吳國。越王勾踐因為他功勛卓著,要拜他為上將軍。范蠡知道越王心胸狹窄,可以共度患難但不能同享富貴,便堅持不受,并悄然離開越國,更名經商,富甲一方。
范蠡離開越國時,曾遺書一封給共過事的大夫文種,勸他盡早離開越王,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但文種并沒有聽從勸告離開越國,而只是稱病不朝,以為我不管事便可無事。果然,沒過多久,越王便聽信讒言,找借口逼文種自殺了。
越王可與人共患難,患難之時做其臣下便可身安,但他不能與人共享樂,因此患難之時一過,他的賜官加爵,便是加災施禍。范蠡審時度勢,及時身退,不求一時富貴,也遠避了殺身之禍;文種不知,最終雖事業有成卻性命不保,到死也只能留下說不出的遺憾。
張良與蕭何、韓信,并稱漢初三杰,張良卻未像蕭何那樣遭受鋃鐺入獄的凌辱,也未像韓信那樣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關鍵是他在成功時激流勇退,在輝煌時甘于退向平淡。自從漢高祖入主關中,天下初定,張良便托辭多病,閉門不出,屏居修煉養身之術,研習黃老之學。漢高祖剖符行封,特意讓他自擇齊地三萬戶。張良只選了個萬戶左右的留縣,受封為“留侯”。他曾說道:“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留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游�!彼吹降蹣I建成后君臣之間的“難處”,欲以退讓來避免重復歷史的悲劇。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斗中,他極少參與謀劃,堪稱“功遂身退”的典型。
戰國時的范雎用“遠交近攻”的謀略輔佐秦昭王,屢建奇功,拜為相國,封應地,號應侯,成為秦昭王最信任的人。
后來,他舉薦的鄭安平和王稽先后叛國通敵,根據秦國法令,舉薦者也應治罪。雖然秦昭王考慮到范雎的功勞很大沒有治他的罪,但范雎自己心里感到不自在。這時,燕國人蔡澤來到了秦國,求見范雎。
蔡澤見到范雎后,氣宇軒昂,談吐不同凡響,范雎不得不服。蔡澤對范雎說:“人們常說,太陽運行到中天便要偏西,月亮圓滿便要虧缺。物盛則衰,這是天地間的自然規律。你現在功勞很大,官位到了頂點,秦王對你的信任也無以復加,正是退隱的好時機。這時退下來,還能保住一生的榮耀,不然的話,必有災禍。這方面的教訓是很多的。想當年,商鞅為秦孝公變法,使秦國無敵于天下,結果卻遭到車裂而死的下場。白起率軍先攻楚國,后打趙國,長平之戰殺敵四十萬,最后還是被迫自殺。又如吳起,為楚王立法,兵震天下,威服諸侯,后來卻被肢解喪命。文種為越王勾踐深謀遠慮,使越國強盛起來,報了夫差之仇,可是最終還是被越王所殺�!�
范睢聽后不禁悚然動容。蔡澤稍稍停了一會兒又說:這四個人都是在功成名就的情況下不知道退隱而遭受的禍患。這就是能伸而不能屈,能進而不能退��!倒是范蠡明白這個道理,能夠超脫避世,做了被人稱道的陶朱公。我聽說,以水為鏡,可以看清自己的面容,以人為鏡,可以知道自己的禍福�!兑輹氛f:“‘成功之下,不可久處�!愫尾辉诖藭r歸還相印,讓位給賢能的人,自己隱居山林,永保廉潔的名聲,應侯的地位,世世代代享受榮耀呢?”
蔡澤的話終于說服了范雎。于是,他待蔡澤為上客。過了幾天,范雎向秦昭王介紹了蔡澤,說服昭王拜蔡澤為相國,自己托病歸還了相印。就這樣,范雎急流勇退,離開了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