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能像胡雪巖那樣從變化中找到機緣,并最大限度加以利用,正是一個大商人成功的必備素質。一次胡雪巖與朋友古應春聊天,談起一樁早該辦卻一直沒有機會去辦的事,就發了一番很有意味的感嘆。他說有許多事情該辦而沒有辦成,其實并不是不想去辦或沒有想好如何去辦,而只是因為錯過了去辦這件事的機會。想到了但可惜“不是辰光不對,就是地點不對”,終于沒法去辦�!捌┤绨胍估镄堰^來,在枕頭上想到了,總不能馬上起來辦這件事,這是辰光不對;再譬如在船上想到了,也不能馬上回去辦,這是地點不對。凡是這種時候,這種地方想到了,總覺得日子還長,一定可以了卻心愿。想是這樣想,想過忘記,等于不想。到后來日子一長,這件事想起來,也是無動于衷了�!�
其實,胡雪巖所說的勢,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種外部條件同時具備,也即恰逢其時、恰在其地,幾好合一,好的機會匯集而成的某種大趨勢。具體說來,這種“勢”,也就是由時、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可以助成“畢事功于一役”的合力。這里的“時”即時機。所謂“此一時,彼一時也”,同樣一件事,此時去辦,也許無論花多大的力氣都無法辦成;而彼時去辦,可能“得來全不費功夫”。這里的“事”是指具體將辦之事。一定的時機辦一定的事情,同樣的事情此時該辦亦可辦,彼時卻也許不該辦亦不可辦�?赊k則一辦既成,不可辦則絕無辦成之望。這里的人即具體辦事的人。一件事不同的人辦會辦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兩個人,這個人辦得成的某件事,另一個人卻不一定能辦成。所謂乘勢而行,也就是要在恰當的時機由恰當的人選去辦理該辦的事情。
作為商人,要想做大生意就應該清楚,在諸多因素中,對時機的選擇與把握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說是“乘勢”的靈魂。在許多事情的處理與運作過程中,特別是在商場的行事中,即使你是一個身高位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即使你的意見很富有科學性、意見絕對正確、決策十分果斷準確,如果你想讓你的意見或決策起到更大更有力的作用或影響,你也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乘“勢”而發;否則,說早了沒用,說遲了徒然自誤;說的場合不對,難以生效,更有甚者還會帶來負作用。其中的訣竅,就是“乘勢”的奧妙之所在。胡雪巖游刃于官場之間,之所以能左右逢源,縱橫捭闔,就是與他深得“乘勢”之妙、精通“仙招”之理分不開的。
胡雪巖還經常說:“做事不能碰運氣,要想停當了再動手�!焙⿴r第一樁生絲生意的運作成功,可以說是事緩則圓,在等待中尋找戰機,得以成功的范例。
胡雪巖在湖州知道新絲運到上海后,并沒有急于脫手,本來,根據他當時的實際狀況,他是應該盡快脫貨變現的,因為阜康錢莊剛剛開張,并沒有多少可以周轉的資金。但他仍然將這批生絲囤積了起來。他沒有把這批生絲馬上脫手的原因,除了洋商開價不夠理想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要聯合同業控制洋莊市場的條件還沒有成熟。當時,胡雪巖覺得他運到上海的生絲數量很少,實力還不足以與洋商討價還價,他必須聯合同業才能與洋商相抗衡。因此,即使自己暫壓一下資金,也不愿意讓自己的籌劃落空。胡雪巖需要等待最有利的時機,用他的話說,就是“事緩則圓,不必急在一時”。
生絲運到上海之后,胡雪巖一方面請新結識的洋買辦古應春加緊和洋商談判;另一方面則由劉不才出面拉攏龐二,做聯絡同行的工作。到這一年年底至第二年年初,上海絲商大戶龐二已經聯合,散戶控制也已見成效,洋商開價也開始松動,但胡雪巖還是沒有將自己已經收購的生絲急于脫手。這一次的主要原因是,在胡雪巖看來,洋商開出的價格還不夠理想。因為當初集結散戶做工作時,為了說服大家一致行動,就說是只要團結一致,迫使洋人就范,大家必可大獲其利,如果按洋人此時開出的價格脫手,這個許諾就成了一句空話,受到大家的責難事小,影響以后控制市場的計劃事大。就這樣,胡雪巖的第一批生絲,直到第二年新絲快要上市,洋人因朝廷決定將要設立內地海關,增加繭捐,為情勢所迫不得不低頭,開出了雙方都可以接受的價格之后,才最后脫手,這批生絲胡雪巖凈賺了18萬兩白銀。
商事運作中,經營者的主動性自然很重要,但優秀的商人一定要懂得從不同的角度來利用已有的條件,等待最佳時機。甚至要善于在各種因素不利于自己的時候,設法改變不利因素,使之對自己有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所謂創造條件。
不過,商業運作中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有些是可以創造的,比如胡雪巖要控制洋莊市場必須聯絡同行的條件,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創造,但有些卻往往是人力無法創造的,比如在大多數情況下,政局的變化,市場的整體格局,就并不是一個或幾個商人所能決定的。這時候所能做的,往往也只能是像胡雪巖所說的那樣“不必急在一時”,等待時機,待機而動。
做生意一定要活絡
胡雪巖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一定要活絡�!边@句話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不要死守自己熟悉的一方天地,要能根據具體情況做出靈活反應;二是反應要迅速,想到了就立即著手去做,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
胡雪巖的生意就做得極為活絡,在他馳騁商場一步步走向鼎盛的官商過程中,靈活機動,四下出擊,真可謂是一步一個點子,一路一趟拳腳,一動一套招式,而招招式式都能為自己演化出一條新的財路。
胡雪巖為自己的蠶絲生意和幫辦王有齡湖州官府的公事,幾下湖州,結識了在湖州頗有勢力的民間把頭、正做著湖州“戶房”書辦的郁四。胡雪巖憑著他的仗義和豪爽,也因為他幫助郁四妥善處理了家事,深得郁四敬服。為了報答胡雪巖,郁四做主,為胡雪巖娶了寡居的芙蓉姑娘做“外室”。
胡雪巖娶了芙蓉,但她那位不想認親的叔叔劉不才自然也是一個麻煩。對于嗜賭如命的叔叔既不能不管,又實在是沒法管。當然,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這時的胡雪巖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按郁四的想法,送劉不才一筆銀子打發了,今后不再與他發生任何關系;二是按芙蓉姑娘的想法,由芙蓉勸說劉不才拿出那幾張祖傳秘方,胡雪巖幫忙賣它萬把兩銀子,讓他自己去過活。
然而,胡雪巖卻不這樣想。他一定要認了這門親,因為他要借劉不才開一家自己的藥店。胡雪巖憑著自己敏銳的眼光,一下子就看出藥店生意今后將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財源。因為在亂世當口,一是軍隊行軍打仗,轉戰奔波,一定需要防疫藥;二是大戰過后定有大疫,逃難的人生病之后要救命藥。因此只要貨真價實,創下牌子,藥店生意就不會有錯。而且,開藥店還有活人濟世、行善積德的好名聲,容易得到官府的支持,在為自己賺錢的同時,還能為自己掙得好名聲,何樂而不為?自己不懂這行生意不要緊,可劉不才懂,只要能夠將他收服,迫使他改掉身上的毛病,就可以當起大用,而且他手上的那幾張祖傳秘方也正好可以充分利用。這樣想妥之后,胡雪巖便請郁四幫忙,擺了一桌隆重的“認親宴”,就在這認親宴上談妥了藥店開辦的地點、規模、資金等相關事項。
胡雪巖的“胡慶余堂”就這樣開了起來。在其后的幾十年中,“胡慶余堂”成為與北京“同仁堂”齊名的老字號藥店,不僅成為胡雪巖的一個穩定財源,也為他掙來了“胡大善人”的好名聲,對胡雪巖的其他生意也帶來了極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