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誠信為經商之本,誠可取信,信是獲利之源,誠信就是競爭的利器,誠信就是財富�!盁o商不奸”是人們的誤解,真正的商人是以誠信起家的。商海行舟,是憑誠信為根本的。
奉行“顧客至上”的黃金律
誰能以至誠至敬的態度,為顧客提供上乘的服務,誰就能獲得廣大的顧客。
當今世界,經商潮流熱浪滾滾,在這滾滾的浪潮中,一般的商人自然是希望自己財源茂盛,賓至如潮涌。要達到這一目標,就必須奉行“顧客至上”的黃金律。日本的本田宗一郎指出:“一切的一切都始源于相互尊重,經營企業也是如此,不尊重顧客的企業絕不會有發展�!�
當今的商家,在商海中經歷過一番驚濤駭浪、浮沉起伏不定的奮斗后,都有了一個共同的心理,那就是深切地認識到“顧客至上”觀念的重要性。
助人為樂,為顧客著想,這種成人之美是人類最美好的思想感情。作為當今時代的商人,我們更應該大力弘揚、倡導,以形成“團結、平等、友好、互助”的良好社會風尚。
相傳戰國時期,虞孚學會經商之法后,生產出幾百斛漆運到吳國去賣,找好買主后為貪利而在漆中摻假,結果不但沒賣掉反把老本都賠光了。虞孚的教訓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經商的道德和信譽問題,無論什么性質的商業經營者,都不能忽視它;二是專業問題,一般不要從事并不熟悉的專業經營,更不可自作聰明,“班門弄斧”去欺騙買主。俗話說得好:“人心隔肚皮”,又說:“強中更有強中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騙術,終究是會敗露的。經過高人指點辛苦了幾個寒暑,本可以賺錢致富的虞孚反落了個“客死異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結局。
現代社會中,作為一個經商者,更應該接受虞孚的教訓,不能拋棄商業道德這個大義,去貪圖一己之私利。這樣不僅自己在商場不能立足,反會遭到世人的唾罵。有鑒于此,我們不能不引以為戒,老老實實地為人,真真誠誠地做生意,只有這樣才會使自己的聲譽日隆,財源茂盛。
誠實為經商之本
俗話說“無商不奸”,是指在商業經營時運用正確的謀略和計策來擊敗對手,而不是指在運營生產中的欺騙手段。所以,一個成功的商人總是具有誠實、公正、堅毅等難能可貴的品德。
吳舜文是臺灣最有影響的女企業家之一,1973年她曾當選為臺灣第一屆十大企業家。她因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成就于1973年與1977年先后被美國肯尼迪學院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和圣諾大學名譽商學博士。
吳舜文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她具有守信、誠實、儉樸等很多難能可貴的品質。她畢生身體力行。結婚以后才上大學,40歲出國念研究生,70歲開始學書法。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實屬少見。
她經營管理的觀念是眾多人津津樂道的。她把“義”放在首位,“利”居其次,她把發展民族工業作為企業的崇高理想。在臺灣企業家偷稅漏稅嚴重的情況下,吳舜文則是例外,1986年她是臺灣納稅排行榜的冠軍。
她經營企業,理想高、眼光遠,不投機圖近利,肯務本求實。她在研究發展上敢于巨額投資,在臺灣也是出了名的。她投入巨資,興建“裕隆汽車工程中心”,就是一個例證,她曾這樣說:“投資設計中心的宗旨,是為了工業發展,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既然方向正確,就不如放手去做。如果成功了,就對大眾有貢獻;失敗了,對歷史有所交待,也相當光榮�!�
她的工程研究中心,每年的研究經費達4億元臺幣,每天耗資110萬元臺幣。每年花費在買書上的經費就達150萬~200萬元臺幣。臺灣前行政院院長孫運旋公開講:“吳舜文是臺灣惟一看到研究發展至為重要的企業家�!�
吳舜文在管理中也實行了幾條有效的改革,比如她采取“目標管理”,即由員工每年提出一份切實可行的年度計劃,再分解為每月目標,據此檢查工作。她還在臺灣首創“三班制”。1960年她掌管臺元紡織品公司后,第一個重大決策就是把兩班制改成“三班制”,減少了工人的工作時間,發放同樣的薪水,取得了良好效果。由此產生的是臺元的工作效率與技術水準大大提高,產量增加,質量提高,產品打人了國際市場。
總之,吳舜文的一生是成功的一生,她具有豐富的知識與高度的智慧,凡事追求完美。她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意志力堅強,好勝,不服輸,同時也勇于創新。這是一個天生企業家的條件,難怪她把事業經營得如此成功。
松下幸之助最早創立松下公司時,尚不了解國家的納稅法規,因此為了決定納稅額,邀請稅務人員到其公司來辦公。當時松下公司做的是小本生意,營業額只有一些,因此很順利地通過核準。但后來隨著經營的擴展,松下將營業額一一呈報上去,300元、1000元、2000元……以后逐年增加為10000元、20000元等,從不虛報。此時稅務人員還是親自到辦公室去調查,并擺出一副不信任的樣子。公司人員十分惱火,但松下認為,誠實地呈報,無論賺再多的錢,本來就是世人的錢,不妨隨他扣吧。由于松下堅持這種誠實納稅的原則,因而在一段時間后取得了納稅機關的信任,而納稅的事反而更加簡單和順利了。
可見經商的方針不同,各自所采取的手段也不同。聰明的商人把錢看成是寄存在身邊的東西,就能果敢有效地使用金錢,讓金錢回歸社會,既敢于承擔責任,又能使我們所擁有的社會更加欣欣向榮。松下幸之助的這種經商的方針無疑是對社會有利,對企業有益的。
誠 可 取 信
在戰爭中,“兵不厭詐”,真真假假,虛虛實實,讓敵人捉摸不透。在商城中,與某些競爭對手交往,運用此謀略,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戰果。
雖然“兵不厭詐”之術在商業活動中普遍運用,但要取得根本性的勝利,離不開廣大人民的信任和支持。經商要獲得成功,也離不開顧客的信任和支持。因此,一個企業與公眾之間,決不能運用詭詐之術,弄虛作假,而應該“一諾千金”,把“信”作為立身之本。
楚漢相爭時,楚人季布,行俠仗義,在楚很有名氣。有個名叫曹邱的人,常借重權獲取錢財,季布很看不起他。曹邱拜訪季布,季布不理他。曹邱便說:“楚人常言‘得黃金百兩,不如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名聲如此之大,這都是我替你到處宣揚的結果��!而你為何卻要拒絕我呢?”季布聽了,非常高興,便把他當作上賓來招待。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一份厚禮。后來曹邱繼續替季布宣場,季布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
古今中外的知名企業家,無不強調信譽第一,忠誠為上。把“信”作為立身之本。只要答應過的事情,就要“言必信,行必果”,所謂“季布一諾”,就是因為他普遍贏得了人們的信任,這為他施展各種謀略奠定了基礎。
“以誠取信”,首先要取得廣大購買者的信任。在買方市場形勢下,一個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就要爭取廣大購買者,同公眾保持良好的關系,贏得他們的信賴。這就必須做到誠實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