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創業之初是原始資本的積累階段,要想搶占商機,伺機而動,掘取“第一桶金”,須要雄心不敗、創新不斷,勇于探索、自立自強,方可創業。
勇于探索,搶占商機
李嘉誠經過幾年生活的磨礪之后,逐漸成熟了起來。干推銷工作的這段時間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再努力畢竟只是一名高級“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膠企業、塑膠公司的財產畢竟是董事長的,失敗的最終承擔者也只有董事長本人。企業的成敗都與李嘉誠的關系不大,這使十分渴望向社會證明自身價值的李嘉誠下定決心要自立門戶。因此無論老板怎樣賞識,再三挽留,他都決意要離開,他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親自創業。
1950年夏天,說干就干的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五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開始了他叱咤風云的創業之路。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以“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但不久之后,一段慘淡經營期來臨了。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戰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過于自信了。幾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于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愈來愈重。過快的擴張,承接訂單過多,加之簡陋的設備和人手不足,極大影響了塑膠產品的質量,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愈來愈嚴重的次品現象。于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從做生意開始就以誠實從商、穩重做人處世的李嘉誠付出的代價是很慘重的。這種代價幾乎將李嘉誠置于瀕臨破產的境地。
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
充滿自信心的李嘉誠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里,初嘗成功的喜悅后,隨之而來的卻是滅頂之災。1950年到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直到今日,李嘉誠回想起來都心有余悸。這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它沉痛地記錄了李嘉誠摸爬滾打于暴雨泥濘之中的艱難歷程,它用慘重的失敗反映李嘉誠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為心痛的一段際遇。
失敗其實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敗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繼續保持或者擁有清醒的頭腦。像任何身處逆境的人一樣,李嘉誠經過一連串痛定思痛的磨難后,開始冷靜分析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分析市場走向。
在種類繁多的塑膠產品中,李嘉誠所生產的塑膠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已經趨于飽和狀態了,似乎已經沒有足夠的生存能力。這就意味著他必須重新選擇一種能救活企業、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從而實現他塑膠廠的“轉軌”。其后他果然從意大利引進了塑膠花生產的技術,并一舉成為港島的“塑膠花大王”。
創業艱辛,但艱辛中又有著成功的快樂。李嘉誠在其早年的創業實踐中,抱著“摸著石頭過河”的心理,從開始的迷惘之中尋找到了一條致富的捷徑。
一、重視時機和信息的運用
從李嘉誠的創業史,我們不難看出他對時勢的準確判斷和創業時的獨立果敢,而這都建立在他對信息的分析和把握上。另外,由于資金不足,李嘉誠采取“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方針,以最少的錢辦最大最多的事,并根據創業的不同時段采取有效對路的管理工作方式,因而初戰告捷。更值得指出的是,李嘉誠從兩條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信息中分析出全世界將會掀起一場塑膠花革命。而此時的香港,塑膠花的生產和銷售尚為零。李嘉誠洞察先機,全力投入。
二、重視質量,善于公關
李嘉誠創業過程中十分注意抓質量管理,并自覺運用公關手段解除危機。例如,創業不久,李嘉誠因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使長江廠四面楚歌。面對挫折,李嘉誠采取“負荊”拜訪等幾手招數,起死回生。而當同行競爭短兵相接時,一些廠家拍攝長江廠的破舊廠房在報刊發表,企圖以揭短的反面宣傳使長江廠信譽掃地。李嘉誠卻將計就計,運用太極推手的精義,突出奇兵,充分利用了這種免費宣傳,正面宣傳了自己。
三、學習先進技術,把握市場脈搏
李嘉誠為了尋找企業的新出路,不惜以旅游簽證飛赴意大利學習塑膠花技術,以香港經銷商和打工仔的多重身份進入塑膠公司,通過耳聞目睹和與技術工人交朋友等多種手法獲取了第一手資料。因而,回到香港后,搶先生產出塑膠花,又以高瞻遠矚的準確定位牢牢掌握了市場。爾后,又看好股份制,借雞生蛋,使長江實力迅速擴充。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李嘉誠十分注重市場的把握,他立足穩定后又想方設法繞過洋行中間商,直接與外商交易,牢牢掌握了主動權。終于,以其精誠,以其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險贏得了歐洲和美洲的大客商和市場,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
四、進入房地產市場,采取穩健戰略
應該看到,李嘉誠獲得成功的重要轉折點是進入房地產市場發展。但與眾不同的是,李嘉誠挺進房地產的原則是謹慎入市、穩健發展。具體做法是不賣樓花,不貸款,不按揭,只租不售。有效地避開銀行擠提、地產危機。特別是在20世紀60年代后半葉,香港地產有價無市,到處賤價拋售物業。李嘉誠審時度勢,人棄我取,趁低吸納,這一招奠定了他成為香港首富的基石。而由于采取了穩健戰略,使得李嘉誠能夠擊敗置地,競投地鐵中環站和金鐘站上蓋興建權中標,這是李嘉誠以弱勝強的戰例之一,其中李嘉誠的精確分析及周密行動令人嘆服。
五、把握投資策略,在耐心中求發展
李嘉誠進入房地產投資領域之后,有效地把握了投資的策略。他針對當時的市場需求,相繼興建多個大型屋村,贏得“屋村大王”的稱號。而且在補地價的時機選擇和換地的超前籌劃方面,令人擊節叫絕。為了奠定自己的堅實地位,李嘉誠的大型屋村醞釀十年方始出臺,讓人佩服李嘉誠的深厚功力,而在土地拍賣場上,他又被稱為“擎天一指”。更值得指出的是,他以長遠的眼光與胡應湘聯合推出的“西部海港———大嶼山戰略發展計劃”,催生了中英兩國政府的新機場建設規劃,這一切都是大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