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野心不敗,創新不斷
吉姆斯·林恩從小天資聰穎,但生活異常貧困。他心里很不服氣,決心獨闖天下,開創自己的事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參加了美國海軍,當一名電機技術員。1946年退役之后,他認為該是自己創業的時候了。
為了籌措資金,他把房子都賣了,加上服役時積蓄的錢,勉強湊足3000美元,成立了一家小公司———林恩電氣行。主要的財產只有一輛小卡車、一間租來的辦公室以及吉姆斯·林恩本人的智謀。
戰后,美國的建筑業繁榮,辦公大樓和工業方面的建筑更是方興未艾。于是,林恩急急忙忙地參與其中,搶到了幾樁合同。這樣,林恩的生意漸漸興隆起來。到了20世紀50年代初期,林恩電氣行的年營業額已超過100萬美元了。
經過一番考慮,林恩決定將自己的電氣行改造成公眾公司,這樣至少在開始就能減輕稅賦的負擔,而且比起個人納稅來,有更多的合法逃稅的機會。尤為重要的是,股份公司更容易擴張,也更能滿足林恩的野心和欲望。
不久,林恩電氣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并獲準發行80萬股普通股票,其中林恩擁有50%的股權,其余的40萬股以每股2.5元的價格公開上市。
一個小小的電氣工程行竟能公開發行股票!這的確是前所未聞的事情。得克薩斯州的證券經紀商和投資銀行家都覺得十分可笑,他們沒有一個人愿意為林恩代理發行股票。
于是,林恩決定自己辦。他找來一些朋友幫他推銷股票。而此時的當地金融界正瞪大眼珠準備看笑話。
他們一伙人用電話推銷和挨家挨戶推銷的方式展開了推銷工作。就這樣,只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他們就把上市的股票全都推銷完了�?廴ジ鞣N費用,林恩公司實收資本75萬美元。
在股市中嘗到利用別人的錢賺錢的甜頭后,吉姆斯·林恩決定利用股市撈到更多的資金,創立一個龐大的企業王國。
首先,他用現金購買了另一家電氣工程公司,從而使林恩公司擴充了一倍,而公司的股票售價在證券市場上也立即扶搖直上。
如此一來,使得林恩在購買其他公司時,處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可以不必立即用現金兌現了。公司股票在證券市場上日漸建立起穩定的聲譽,價值日益看漲。因此已可以把它當作現金來使用了,而不必動用自己和公司的現金。
隨后,林恩又買下一家電子公司,并更名為林恩電子公司。這樣,公司的股票上漲得更高。緊接著他又用相同的方式,收買了阿提克電子公司和迪姆柯電子公司,而將他的公司更名為林恩·阿提克電子公司和林恩·迪姆柯電子公司。
從此,林恩已不再被人看作是一個小生意人。他的新崛起的公司,營業額已達1500萬美元。
有了雄厚的資金作后盾,林恩的胃口也越來越大,他把下一個收購目標瞄準休斯·福特股份有限公司———美國重要的飛機和導彈制造廠。
然而,這是一個強大而頑固的對手,所以這樁交易做得并不順利。于是,他采用雙管齊下的方法,一方面從證券市場公開收購,另一方面和現有股東私下議價成交,迅速取得近40%的股權,成為休斯·福特公司最大的股東。
1961年,林恩把該公司改名為林恩·迪姆柯·福特公司,也就是著名的LTV公司。
就在這個時候,華爾街開始使用“集團企業”這個名詞。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家公司以吞并其他不同行業的公司的方式,使自己壯大成長。這類公司的股票也成為20世紀60年代最紅的一種,LTV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至此,吉姆斯·林恩已是一個全國知名的風云人物。然而,他并不想就此罷休,在他那詭計多端的頭腦里,又在醞釀著新的利用別人的錢大獲其利的宏偉計劃了。
不斷加壓才能長足發展
曾有外國記者這樣評價王永慶:“他的行事手段近乎殘忍,秘訣是對工作細節和工作時間毫不留情地苛求,他手下管理人員若換成西方人,恐怕早給他折磨死了�!�
可以說,臺塑公司王永慶取得的成功,全賴于其成功的管理,而在管理手段方面,壓力管理是臺塑最為突出的經驗。
在王永慶的觀念中,壓力管理并不僅僅是管理層對下屬施加壓力進行管理,而是本身就要有一股壓力感,只有在壓力下,企業才會有長足的發展。在一次研討會上,王永慶曾說:“如果臺灣不是幅員如此狹窄,發展經濟深為缺乏資源所苦,而臺塑企業可以不必這樣辛苦的致力于謀求合理化經營,就能求得生存發展的話,我們能否做到今天PVC塑膠粉及其他二次加工均達世界第一,不能不說是一個疑問。今天臺塑企業能發展到營業額年逾1000億臺幣的規模,就是在壓力逼迫下,一步一步艱苦走出來的�!�
他認為,經營條件惡劣,當然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很多困難,臺灣島石化資源貧乏,基本原材料價格偏高,對臺塑來說反而是一股不可多得的動力,迫使臺塑改善經營,提高效率。這正是壓力的作用。
王永慶對壓力與企業發展的關系有非常深刻的研究,他曾撰文指出:“研究經濟發展的人都知道,為什么工業革命和經濟先進國家會發源于溫帶國家,主要是這些國家天氣條件較差,生活條件較難,不得不求取一條生路,這就是壓力條件之一。日本工業發展得很好,也是在地瘠民困之下產生的,這也是壓力所促成的;今日臺灣工業的發展,也可以說是以退一步即死的壓力條件下產生的�!�
由于業務方面的需要,王永慶經常進出美國,在談到美國為什么在工業生產上往往競爭不過日本時,王永慶認為,美國的企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以后,經營上的壓力已經減輕,經營者也松懈了。他指出:“不過美國的資源豐富,科技、管理基礎樣樣深厚,眼前最大的問題只是出于一時的放松而已,只要稍微施以壓力的話,憑借較進步的科學、資源等有利環境,情況很快又會改變的�!�
他又說:“游手好閑是制造無聊、罪惡、貧窮的根源,有人以為清閑是福,其實只有認真工作后的休息,才能得到心靈的安適,才是人生至上的享受。一個國家,如果人人都充滿了工作的活力,就是無上的財富。世界上許多天然資源富裕的國家,一如非洲、印尼等,反而不如資源貧乏的國家進步,道理就在國民沒有充沛的活力�!�
在臺灣這個特殊的環境里,臺塑受著各種各樣的壓力,而臺塑內部,在王永慶的管理思想統治下,更是人人都有壓力感。王永慶曾說:“賦予一個人沒有挑戰性的工作,是在害他。我覺得人的潛能是無窮的,給予沒有挑戰性的工作,這個人的潛能根本無從發揮,他的一生就完了!”他認為,杰出的人才只有在強大的壓力下才會培養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