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吾 中國國際廣播音像出版社
看看郭子儀為人處事的幾樁事跡,便可窺見一斑。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范陽(今北京西南)節度使安祿山造反,率兵一路攻向長安。唐明皇倉猝入蜀,皇太子李亨在靈武(今青銅峽縣東北)即位,召集各路軍隊抗敵,拜郭子儀為兵部尚書,統領全國各大軍鎮。郭子儀與另一平叛大將李光弼原先同為朔方節度使手下的牙將時,兩人脾性不合,平時互相不過話,有時實在避不開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也要怒目相視,勢同仇敵。等到郭子儀官拜大將軍后,李光弼心想:郭一定不會放過他。于是他求見郭子儀說:“我死固然無所謂,但求你高抬貴手,饒了我的妻室兒女�!�
郭子儀聽他如此說,趕忙離座下堂,扶起李光弼,摟著他的肩膀,熱淚盈眶地說:“如今國家遭此大難,皇上避亂在外。只有你才能擔當起匡扶國家的重任,怎么能對從前的那些個人恩怨耿耿于懷呢!”
李光弼見郭子儀如此坦誠大度,非常感動。不久,兩人同時受命東征,同心合力打敗了史思明。
中原轉戰兩年后,郭子儀歷盡千辛萬苦,總算收復了京城長安。肅宗李亨親自勞軍灞上,感激地對他說:“國家再造,全靠愛卿之力��!”然而他話雖這樣說,盡管當時戰亂還未平定,但郭、李功勞太大,難以駕馭,采取不立元帥的辦法,而是派出太監魚朝恩任監軍,名之曰“觀軍容宣慰使”。
一個不男不女的閹宦能懂什么行軍打仗之事,但他卻是代表朝廷和皇帝的,結果幾次戰斗下來,連連敗退,不得已,只好任命郭子儀為諸道行營元帥。為此,魚朝恩忌恨不已,一有機會就在李亨面前讒害郭子儀,終于又奪了郭子儀的軍權,召還京師。郭子儀接到圣旨,不顧將士們的反對,瞞著部下,單騎回京閑居家中,一點兒怨尤的意思都沒有。
第二年,安祿山死,史思明再度攻占河洛一帶,吐番也逼近長安,朝中群臣計議,一致認為郭子儀有功于國,現在天下未平,不該讓他在家賦閑。肅宗只好再次召回他,官拜諸道兵馬都統,進封汾陽王。這時肅宗已命在旦夕,在病榻上對郭子儀說:“河東的事就全委托你了!”
肅宗死后,當時和郭子儀并肩作戰收復兩京的廣平王李豫繼位,是為代宗。奸臣程元振不停地向李豫說郭子儀的壞話,代宗也怕元勛宿將功高難制,于是罷免了郭子儀的全部兵權,不讓他帶兵打仗,卻叫他去當修建肅宗皇陵的監工。郭子儀覺得來意不善,一面盡力做好皇陵建筑一事,一面把肅宗當時給他的詔書敕命千余篇(其中大多是軍事絕密文件)統統交了上去。代宗這才明白了自己對郭子儀的誤會,且心生慚愧,于是第三次起用了他。
當時,叛將仆固懷恩勾結吐番、回紇進犯河西,代宗也學他祖父唐明皇,避難到陜州。郭子儀臨危受命,事起倉猝,從前的部屬都已離散,身邊只有數十騎。他一接到詔命,只好臨時湊合部分隊伍,一邊南下,一邊收集散兵游勇。后來碰到舊部張知節,才得以在洛南擴兵增員,逐漸軍威大振,再次收復兩京,迎接代宗回到長安。代宗見到郭子儀后,慚愧地說:“只因沒有及時重用愛卿,才到了這步田地。我這個皇帝也當得未免太可憐了,讓有賢德的人看不起�!睘楸碚霉觾x的蓋世功勛,詔令把他的畫像供在凌煙閣。這在當時,是誰都不敢奢望的最高榮譽。
所以,對人生旅途上的坎坷,要有正確認識———受一點兒委曲,受一點兒苦難又何妨,我們要不斷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進而才能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
該糊涂時就糊涂
糊涂和聰明是相對而言的。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人若精明,確能占得不少便宜,但太過精明,別人也必定會因精明加以防范,精明的人往往看不到這一點。精明的人,可以精明一次,也可以精明兩次,但很少有人能精明過三次的;因為一次精明是啟發,二次精明是教訓,三次精明就是警惕��!
人們在交往中,常常喜歡與單純的人交往。與單純的人交往使之放松、自然,不用費盡心機、提高警惕。這倒不是說單純的人是傻子,是可以隨意欺騙與作弄的,而是說他心地純凈、平和、淡泊。這樣的人也懂得很多,想得很深,看得很透,但他把心智放在更有價值和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就是荀子所說的那種人:溫和如玉,完美純正。
然而,與精明的人交往就得時時小心、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落入泥淖和陷阱中,交往得越久相處得越深,就越是感到被欺騙、被愚弄,當然也就越是不自在。如果沒有辦法還得與他交往,那么就會以精明手腕去對付他。這正應了鄭板橋的一句話:“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兒,真是算盡自家耳!”
曾國藩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弟弟曾國荃也是一個精明的人,他們就因為精明吃過不少虧。
對于讀書人,曾國藩還能以誠相待,他說:“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于誠矣�!钡菍τ诠賵龅慕唤�,他們兄弟倆卻不堪應付。他們懂得人情世故,但又懷著一肚子的不合時宜,既不能硬,又不能軟,所以到處碰壁。這是很自然的,你對人誠懇,人也對你誠懇;你對人詭秘,人也對你詭秘;你對人一肚子不合時宜,人也會對你一肚子不合時宜。
而曾國藩的朋友迪安有一個優點,就是全然不懂人情世故,雖然他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的話,但他卻一味渾含,永不顯露,所以他能悠然自得、安然無恙。而曾國藩兄弟卻時時顯露,總喜歡議論和表現,處處顯露精明,其實就是處處不精明。曾國藩提醒曾國荃說:“這終究不是載福之道,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災難�!�
到了后來,曾國藩似乎有所領悟,他在給湖北巡撫胡林翼的信中寫道:“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消除)不祥�!钡苓z憾,他未能身體力行。
所以,為學不可不精,為人不可太精,還是糊涂一點兒的好。
然而讓精明的人糊涂,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他經歷了很多人和事,受過很多的挫折和磨難,否則他是不會糊涂的。鄭板橋不是已經說過了嗎?聰明難,糊涂難,由聰明返糊涂更難。但也只有進到這一境界,才能明白人生是怎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