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的發展歷史歸納(重要人、事、報)
說明:本文為整理的知識提綱,僅供學習參考之用。
通訊脫胎于古代傳記、游記。
三四十年代,我國通訊體裁進入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是:新聞性的加強。其間范長江是這一時期的杰出記者。
黃遠生是通訊體裁的奠基人。
我國早期的通訊常常叫“記事”,曾有概要記事、長篇記事、印象記事之分�,F在的記事性通訊中一般采用的是“印象記事”。
邵飄萍1916年擔任過上�!渡陥蟆否v北京的特派記者;范長江曾以《大公報》特派記者的身份進行采訪。
迄今為止最早的報紙是公元前60年古羅馬的《每日紀聞》。
中國古代最早的報紙,一般認為是唐代的邸報。
1556年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份近代報紙《威尼斯新聞》誕生了,這也表明記者這一職業不但出現了,而且有了真正的發展。
我國最早的中文的近代報刊《察世俗每月紀傳》,于1815年8月在華人較為集中的馬六甲創刊。擔任刻印和發行工作的梁發被認為是我國最早從事新聞工作的報業人員之一。
國人自己辦報的第一個高潮,涌現了王韜的《循環日報》,康有為、梁啟超的《中外紀聞》,伍廷芳的《中外新報》,裘廷梁的《無錫白話報》等報紙。
第一個社會主義的刊物從馬克思和盧格于1844年創辦的“《德法年鑒》開始。
毛澤東1918在湖南創辦了《湘江評論》。
范長江1935年寫出了膾炙人口的《中國西北角》和《塞上行》。
馬克思曾指出,**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人民精神的千喚萬應的喉舌。
劉少奇對記者說“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無產階級記者傳達上情,反映下情,就是在盡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職責。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于1991年1中華全國新聞工作才協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1994年做第一次修訂,1997年1月又作了第二次修訂。
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對黨事業負責,對讀者負責,這就是新聞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
腿勤、腦勤、手勤、嘴勤是記者要努力做到的勤奮,普利策說過一句名言“懶人是當不了記者的”。
是否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是衡量記者工作作風是否踏實的標志。
實事求是是記者最基本的思想、工作作風,尊重事實才能說真話,才能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記者采訪的新聞事實,即使具有一定的新聞價值,但有時則不宜或暫時不宜公開傳播。記者可以而且應該把采訪到的這一類事實寫成“內參”,提供給新聞單位內部或送交領導部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