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 | 窗边的小豆豆在线阅读 | 《史记》在线阅读与翻译 | 老人与海在线阅读 | 中考散文阅读题集下载 | 中考语文试卷下载 |
《朝花夕拾》在线阅读 | 海底两万里在线阅读 | 《道德经》在线阅读 | 朱自清散文集 | 2024中考主题阅读41则 | 中考语文分类汇编下载 |
想了解比喻的知識嗎?請走進我們的開心講堂,聽老師講——
老師:比喻就是是根據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變得具體,把深奧的道理變得淺顯。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所寫的野花“像眼睛,像星星”,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像小姑娘”用的就是比喻。大家喜歡這樣的句子嗎?
文文:喜歡。他把野花遍地的情景寫得很生動,讀到‘像眼睛,像星星’我就能想象出繁花似錦的景象。
齊昊:是呀,‘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一讀到這兒我就感覺春天的一切都那么新,充滿了生機。(平常就最好抒情的齊昊又“情不自禁”了。)
老師:比喻的構成一般包括三部分:本體、喻體、比喻詞——
我:本體指的是被比喻的事物,像“春天像小姑娘”中“春天”就是本體,喻體就是用來比喻的事物,“小姑娘”就是喻體,“像”是聯系本體和喻體的詞語叫比喻詞。
(我接過老師的話茬,當起了師傅——其實是昨天剛看的。)
子悅:是不是句子中有‘像’,‘好像’這樣的詞就是比喻句?
(我沒敢回答,可惜看得不細——書到用時方恨少呀。)
文文:當然不是,“你長得像你媽媽”,這這個句子就不是比喻句。
孫小淳:“天不太好,好像要下雨了�!边@句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老師:你們倆說得對,是不是比喻句不能拿有沒有“像”來判斷,有“像”的不全是比喻。比喻有三種基本類型:一種是明喻,就是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比喻詞“像”、“如”、“似”、“仿佛”等來聯結。如……
齊昊: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
(文文慢條斯理地讀起了《紫藤蘿瀑布》。)
文文: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
我:老師像媽媽。
老師:大家說得很好。還有一種我們叫它暗喻,就是本體、喻體都出現,中間用“是”、“成為”、“變成”等詞聯結。如老舍先生寫道濟南 “整個的是塊藍水晶”這句用的就是暗喻。
孫小淳:老師,安琪經常說“哎喲,我腦袋都成糨糊啦”這句是不是暗喻?
(文文這時還不忘調侃我一句。)
我:當然是。我說你那天“成了落湯雞”也是比喻。呵呵……
老師:比喻還有第三種類型,那就是直接把本體說成喻體來敘述,如, “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說不出話�!边@句話借“厚障壁”比喻“我”和閏土之間已經形成的隔閡,只出現了喻體,沒出現本體。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大家回去再慢慢領會。
回家的路上,我伏在文文耳邊小聲說:“你知道我平日說你‘是只小蝸�!潜扔鞯哪且环N嗎?”
沒想到,文文鄭重其事地說:“我肯定你用的是暗喻�!�
哈哈……
晚上,我打開媽媽的一本泛黃《中學語文知識手冊》,又看到了關于比喻的如下內容:
比喻的作用:
用比喻寫人、狀物,便于描繪出事物的特征,是形象鮮明、生動;用比喻說明道理,可以使深奧的道理通俗易懂。比喻還能表達出作者的鮮明態度和感情。
……
一個小小的比喻就如此豐富,以后我還要多多學習呢。
自從上次老師給我們講了比喻修辭的知識,我們班掀起了一股學比喻、用比喻的熱潮。那簡直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有時候同學之間交流對話,對方往往會問一句:“你用的是比喻的那一種?”叫人啼笑皆非。
但老師表揚了我們這種學習精神,并委托我成立了修辭學知識學習小組,我高興得手舞足蹈且一蹦三尺高。
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就充分發揮團體的力量,讓小組成員搜集了一些運用夸張的句子,通過幻燈片展示(哈哈!我用上現代化教學手段了):
①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②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③雖然,它僅僅活了幾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卻令我有種肅然起敬的感動!
④烈日吐火,它們個個撐起翠蓋,擋住炎熱,靜靜地看著陰涼處的魚戲蝦游。
⑤他餓得都可以把一頭大象給吃了。
⑥大蟲見掀他不著,吼一聲,就像半天里起了個霹靂,震得那山岡也動了
⑦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⑧巴掌大的地方還開宴會?
(展示完畢,我模仿老師的語氣抬高聲音)
我:這些句子都運用了夸張,那么我們能不能根據這些句子概括一下夸張這種修辭手法的特點呢?
張斌:簡單�?鋸埦褪恰赃^其實。
子悅:為什么要進行這種言過其實的描寫呢?
齊昊:關鍵詞——突出。
文文:運用夸張能更好地表現出事物的特征,比如說上面的第⑤句,“他”實在餓極了。
(看來,子悅是有備而來,大家用掌聲掌聲表示贊同。)
老師:夸張就是根據表達的需要,對客觀事物故意做言過其實的描寫。它的作用在于鮮明地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征,表明作者的愛憎情感,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和強烈的共鳴。
劉東:我發現這些言過其實的句子,有些是把事物故意放大,像①②③句。
(再讀這些句子,劉東首先發現了問題。)
孫小淳:對,而⑦⑧句卻是把事物故意往小里說。
我們根據這一點,對夸張進行了分類:
按照夸張的不同方向,夸張主要分為兩種:
1.擴大的夸張。即把客觀事物故意往大、多、快、高、長、強、深等方向說。如,①②③⑤⑥句。像第②句中,詩人用飛流“三千尺”從“九天”落下的擴大夸張手法,表現了廬山瀑布的宏偉氣勢。
2.縮小的夸張。即把客觀事物故意往小、少、慢、低、矮、短、弱、淺等方向說。如,⑦⑧句。像第⑦句中,詩人把五嶺山、烏蒙山分別視為細浪、泥丸,藐視它的小,突出紅軍的高大光輝形象。
齊昊:還有有一種夸張叫做超前夸張,就是在時間上,把前后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張形式。例如:看見這樣鮮綠的麥苗,就嗅出白面饃饃的香味來了。
老師:齊昊同學補充得很好。大家以后說話寫文章的時候,不妨學著運用夸張這種手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但大家也應該明白:言過其實的夸張必須以現實生活為基礎,不能漫無邊際,信口開河。魯迅先生說:“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張。但燕山畢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誠實在里面,使我們立刻知道燕山原來有多么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變成笑話了。因此,夸張的妙處在于不是真實,勝似真實。
齊昊:老師,是不是說話寫文章用夸張等修辭比不用要好得多呢。
老師:大多數情況下適當運用修辭手法是很有好處的。但是也應該注意場合,像寫新聞報道、經驗總結、調查報告等是不能用夸張的,必須實事求是。
至此,我們的“夸張”講堂圓滿結束,順便問一句,本文第二段中“我高興得手舞足蹈且一蹦三尺高”一句是夸張嗎?
大家好!歡迎走進我們“七嘴八舌話修辭”欄目。今天,我們修辭小組的成員可鬧翻天了,大家正你一言,我一語地爭得面紅耳赤呢。弄得我這修辭組長也成“光桿”了,沒人聽我的。沒辦法,我只好請丁老師出山給我們平息這場“戰爭”了。
老師:同學們好!
小淳:老師好!老師,您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是不是運用了對比?
老師:對呀。
齊昊:老師,我也承認它用了對比,但它不能稱為一種修辭方法。老師,你說呢?
老師:這個……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種修辭手法,這也正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
文文:大家靜一下,下面請老師給我們講我們小組成立以來接觸的第六種修辭——對比。
老師:哈哈……文文同學是拿我的話反駁齊昊呀。把對比作為一種修辭是近幾年的事,它也稱作對照,就是把兩種相互對應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關的兩面并聯列在一起,加以比照。
齊昊:老師,修辭大多都極有韻味,或者很生動。而對比既沒有韻味,也不生動,憑什么加入修辭的行列?
小淳:難道你沒看出來嗎?它可以突出好與壞、善與惡、美與丑,給人極鮮明的形象和極強烈的感受。老師,請允許我展示一組句子好嗎?
老師:好的。
句子展示:
①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②有的人過了一生,連一刻都不曾擁有;有的人僅僅過了一刻,已經是生命的永恒。
③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④有缺點的戰士終究是戰士,……完美的蒼蠅終究不過是蒼蠅。
⑤時間是勤奮者的財富,創造者的寶庫;時間是懶惰者的包袱,浪費者的墳墓。
⑥當面不說,背后亂說;開會不說,會后亂說。
文文:老師,你看這些句子,兩相比照,特點多么鮮明呀。有人怎么會覺得他沒有韻味,不夠生動呢。還有比這更有韻味、更具有突出意義的句子嗎?
老師:是呀,這些句子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充分顯示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對加強句子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有很好的作用。我們說話寫文章用好對比,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齊昊:老師,我承認對比的效果是鮮明的,突出的,但我還是不接受把它看做一種修辭。如果把這看做一種修辭,無疑是對修辭格的玷污。
老師:齊昊同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我也不能勉強。冥王星不是被踢出了行星的行列了嗎?說不定有一天,持齊昊同學這種觀點的人會有極充分的理由把“對比”請出修辭家族也未可知。但在“齊昊們”將它開除之前,我們還是可以把它看做一種修辭格的。
嗨!原來老師也和稀泥呀,早知道……噓!你懂什么?這叫保護積極性。唔——我可啥也沒說。你也看清了“對比”這家伙的真面目了吧。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寫信告訴我們喲,說不定會上我們欄目的頭條呢。
嗨,大家好!我們修辭小組開設的“開心課堂”又和你見面了。今天,我們討論的修辭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的開篇說起。大家一定知道我們討論的是什么了吧。對!就是反復。反復是一種怎樣的修辭呢?請夏寧同學給大家講解。
夏寧:重復使用某一詞語或句子,以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這種修辭方法就叫反復。反復有時候還能起到標明層次,突出中心或主題的作用。
小淳: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我能感受到朱自清先生連用兩個“盼望”所表達的對春天的熱切盼望之情。
子悅:我這里有不少關于反復的句子呢。請大家說說它的作用吧。
例句展示:
①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②她含著笑,洗著我們的衣服/她含著笑,提著菜籃到村邊的結冰的池塘去/她含著笑,切著冰屑悉索的蘿卜……(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③大山原來是這樣的!月亮原來是這樣的!核桃樹原來是這樣的!香雪走著,就像第一次認出養育她成人的山谷。 (鐵凝《哦,香雪》)
齊昊:我認為第①句中的反復,突出表現的是一種希望人們不要沉默的感情。
夏寧:對,強調“沉默”,一定是熱切希望人們不要沉默,這個“沉默”里也一定還有憤怒。
文文:第②句中,“她”干著活還“含著笑”,用那么多“含著笑”,突出表現的是“她”的勤勞和樂觀。
安琪:我也這樣認為。第③句中運用反復,并且還用了嘆號,是為了突出表現香雪的快樂心情吧。
夏寧:對,反復作用的關鍵詞就是“突出”、“強調”。
子悅:如果我們仔細觀察這些句子,就會發現它們雖然都是反復,但形式是不一樣的。
小淳:我看出來了!第①句中重復的詞語是緊接著的,而②③句中重復的內容中間隔著其他的詞語或句子。
夏寧:你眼力不錯呀。反復分為兩種:連續反復和間隔反復。第①句……
齊昊:聰明人不用細講,我們都看出來了。哈哈……
文文:今天我們討論的“反復”有點像“排比”。
安琪:當然不一樣,排比必須是三個或更多的結構相同或相似,意義緊密相關的詞語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反復則是同一詞語或句子的重復出現。
夏寧:(故弄玄虛地)你們知道誰最愛用這種修辭手法嗎?
眾同學:誰?
夏寧:(*^__^*)嘻嘻……我們的媽媽——都是反復高手!
子悅:那可不一定,咱們的媽媽有時候是重復、啰嗦,那不叫反復,那是一種語病。
文文:就是,說話寫文章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把反復和表達上的啰嗦、重復區別開來�?汕f不要認為只要重復,就是反復。
原來如此——
嗨,大家好!還記得我嗎?鄙人——修辭知識學習小組組長安琪,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我們請丁老師給我們講解一種新的修辭——比擬。請大家踴躍發言,給老師留個好印象吧。
老師:同學們好!先請大家看一組句子,說說它們用了哪種修辭手法。
屏幕展示:
①天總是皺著眉頭。
②黃瓜愿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愿意結一個瓜就結一個瓜。
③那肥大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里。
④他無法統計失敗了多少次。他毫不氣餒。他總結失敗,把失敗接起來,焊上去,作為登山用的尼龍繩子和梯子。
子悅:①②句都是擬人。
齊昊:后面兩句沒用修辭,是老師糊弄我們的吧。
劉東:我——也沒看出用什么修辭。
我:還是請老師說說吧。
老師:這幾個句子所涉及的,就是今天我們要講的內容——比擬。這幾個句子都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
齊昊:什么是比擬呢?
老師:比擬就是把物當作人,或把人當作物,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
子悅:把物當作人來寫就是擬人,它屬于比擬。
老師:對,這是比擬的一種。擬人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把適用于人的動詞、形容詞用于寫物,有的用人的稱謂來寫物,還有的把物當作人來呼喚。
張斌:像第①句中用適用于人的動詞“皺著(眉頭)”來寫“天”。
齊昊:第②句中用“愿意”來寫“黃瓜”也屬于這類。
文文: “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蓮們!”這句就是用人的稱謂來寫物了。
我: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用的也是擬人。
子悅:還有——鳥兒將巢安在繁華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地賣弄清脆的喉嚨,唱出宛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
劉東: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老師:對,這都是擬人。請同學們再看上面的③④句,是不是也用了擬人呢?
我:不是,第③句是把人當成物來寫的。
子悅:第④句是把物當成物來寫,而擬人是把物當作人來的。應該是——
齊昊:擬物——
老師:對,這兩句是把人當作物來寫,或是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這是比擬的另一種——擬物。
劉東:原來如此——嘻嘻,孤陋寡聞了。
老師:通過擬物就使人具有了動物的特征或動作,有時也使抽象事物具體化。
文文:①句中用適合于物的動詞“長”來寫人了。
張斌:②句中的“失敗”本來是不能“接”的,用“焊接”一次把“失敗”具體化了。
老師:對,下面請安琪同學來總結一下。
我:今天我們主要了解了比擬這種修辭,它包括擬人和擬物。其中,把物當作人來寫就是擬人,而把人當作物來寫或者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的就是擬物。
老師:很好!請大家根據例句說一說,我們說話寫文章為什么要運用比擬呢?
劉東:這樣寫語言更生動、形象。
子悅:比擬運用得好,有利于抒發感情,表明作者鮮明的愛憎,也增強了描寫敘述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給人以聯想,也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老師:總結得很好!大家運用比擬遣詞造句的時候,一是要注意事物的特征,運用自然;二是要有真情實感,與具體語境協調一致。
感謝丁老師給我們講解了比擬的修辭知識,同學們回去思考一下比擬和比喻的區別吧�?蓜e混淆了噢。
這些日子,我們修辭知識小組可出大風頭了。為什么?那還用說,還不是我們定期開展的活動吸引了大家。這不,今天由子悅同學主講的“七嘴八舌話排比”吸引了不少人呢。你不信?那就跟我去看看吧。
子悅:歡迎大家來到修辭知識小組開心講堂,我是今天的主講人子悅。
(哇!還挺像那么回事呢。)
子悅: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修辭是——排比。請大家看大屏幕,這一組句子運用的都是排比這種修辭手法。誰能據此跟大家說一說怎樣的句子才是排比句?
屏幕展示:
①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張開雙臂,熱烈擁抱這個春天吧。
②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③他看見了太陽、月亮,還看見了那么多螢火蟲組合的燈,還看見了各種顏色的花朵,甚至還看見了草葉上明亮的露珠。
④ 它們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⑤選擇博愛,就是選擇對情感的珍視;選擇博愛,就是選擇對萬物的眷戀;選擇博愛,就是選擇高遠的人生志向。
⑥歷史常給人以警示,假若當初商紂王能廣開言路,察納忠言,何至于落得眾叛親離,葬身火海的下場呢?假若當初蔡桓公聽從扁鵲的勸告,又何至于病入膏肓而一命嗚呼呢?反過來說,假若當初齊威王不采納鄒忌的諷諫,又怎能使齊國“戰勝于朝廷”呢?假若當初秦孝公不聽商鞅之諫而實行變法,何以能稱雄于六國呢?假若當初唐太宗不聽從魏征的勸諫,又怎么能有“貞觀之治”的政治局面呢?由此可見,不善納人言者,亡;善納人言者,昌。
劉東:排比句有相同的用詞。
張斌:排比句的句式是一樣的。
文文:每個小句子表達的意思也是相似的。
子悅:大家分析得不錯。我們來歸納一下: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來表達復雜的事物和豐富的思想感情,這種修辭方法叫排比。
齊昊: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兩個行不行?
子悅:說話寫文章的時候,用“兩個”當然沒問題,但那不能算排比�!叭齻€或三個以上”是判定排比的一個標準。
齊昊:我明白了。
子悅:下面我們依據例句,來討論一下運用排比有怎樣的作用——
小淳:“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從這句看來,運用排比語言很有氣勢。
文文:“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這句通過排比告訴我們春意越來越濃了。
劉東:第⑤句讀來很有美感。
張斌:最后一句讀來覺得說服力更強了,句式也非常整齊。
子悅:歸納起來說,運用排比可以使語勢得到加強,使情意得到加深,并且可以使句子結構整齊勻稱,韻律協調而有節奏。我們學會適當運用排比,在寫作的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喲。
……
果然名不虛傳,這小講堂開得是像那么回事。服了吧?哎——別忙著走,我還沒告訴大家運用排比應注意的問題呢。嘿嘿!就一句——運用排比必須從內容出發,不可脫離內容而單純地追求排比的形式。拜拜——
七嘴八舌話修辭之反問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苯裉�,我們修辭小組要到街心公園研究新修辭了。
小淳:太陽當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
(夏寧、齊昊上,夏寧頭低得很低)
齊昊:別難過了,我爸爸批評我也特狠呢。其實也怨你,誰讓你管不住自己呢?以后還是少玩游戲為妙。
夏寧:我也知道自己不對,可他的話也太傷人了。
小淳:你老爸一向很和藹的,怎么會呢?
齊昊:其實也沒什么,就是語氣強硬了些。夏寧最近玩大了,上課老走神,結果有好些題不會做,回去問他爸爸,被他爸搶白了一頓。
文文:你爸爸怎么說?
夏寧:他說:“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幫得了你?!”
安琪:就這么一句話也值得掉金豆豆?
夏寧:你沒看那表情,那語氣,兇神惡煞般,換了你一樣受不了。
子悅:哈哈!領教了吧。這就是反問句的威力。
安琪:對呀,這不正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反問句嗎?你可真是應時呀。
夏寧:唔……我寧愿世上沒有反問句。
小淳:怎么可能?我這句也是反問句,生活中離不開它。
齊昊:就是,我爸爸媽媽要是數落起我來,那反問句也是一串一串的,火力猛得很呢。
安琪:嘻……我們就借夏寧同學挨批這次東風,討論一下反問句,省得明天挖空心思給同學們寫設問例句了。
子悅;我先說——反問句就是運用問句的句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旨,它的特點是無疑而問,答在問中。其實不止夏寧爸爸用了反問句,剛才齊昊、小淳、安琪都用了反問句,只不過語氣沒有那么強烈。如果我們把這幾句話變成陳述句應該是這樣的:
①其實也怨你,是你管不住自己。
②你老爸一向很和藹的,不可能。
③都是你自己找的,我幫不了你!
④就這么一句話不值得掉金豆豆。
文文:看來,反問一般不用回答,問題的反面就是答案。也就是說,肯定的詞面,表達否定的內容;否定的詞面表達肯定的內容。
夏寧:反問的主要作用一定是加強語氣,我是領教了。(夏寧也不再難過)
齊昊:哈哈!這一點,你的體會最深刻。下面我們再舉幾個例子:
①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嗎?
②居里夫人只要在專利書上簽個字,所有的困難不是都可以解決了嗎?
③我們怎能忘記老師的諄諄教導?
小淳:我發現,設問和反問都是無疑而問。
安琪:反問和設問是有很大區別的:設問句一般需要回答,反問句一般不需要回答;設問句常在文章或段落的開頭,而反問句常在文章或段落的末尾。
子悅:大家還應該明確的是,反問一定要在道理不言自明的基礎上才能運用,否則會語意不明,影響表達效果。反問兼有感嘆和問話的語氣,感情強烈時,句末可以用嘆號,或同時用問號和嘆號。
齊昊:夏寧,我聽出你爸說的那句話,肯定是用了——
眾人:問好——嘆號——哈哈……
大家好!今天,我們先請“故事大王”齊昊給我們講一個故事。我們要講的修辭呢,就包含在這個故事里。
齊昊:齊國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怒,命人將這個膽大包天的人綁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來肢解這個人。為了防止別人干預他這次殺人舉動,他甚至下令:“有敢于勸諫者,也定斬不誤�!蔽奈浒俟僖妵醢l了這么大的火,誰還敢上前自討殺頭之冤。晏子見武士們要對那人殺頭肢解,急忙上前說:“讓我先試第一刀�!北娙硕加X得十分奇怪:晏相國平時是從不親手殺人的,今天怎么啦?只見晏子左手抓著那個人的頭,右手磨著刀,突然仰面向坐在一旁的齊景公問道:“古代賢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從哪里開始下刀嗎?”齊景公趕忙離開坐席,一邊搖手一邊說:“別動手,別動手,把這人放了吧,過錯在寡人�!�
大家能聽出這里面的玄機嗎?
子悅:今天我們要講的修辭一定是反語。晏子這是正話反說,迫使齊景公改變肢解殺人的荒謬決定。
安琪:反語也叫“說反話”,就是運用跟本意相反的詞語來表達本意。
夏寧:歷史上的晏子是“說反話”的行家,他往往以徹底的委婉,欲擒敵縱,取得合適的發話角度,達到比直言陳說更為有效的說服效果。
齊昊:在我們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為我們“民族魂”的魯迅先生在他的作品中也常用反語,請看下面的例子:
①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魯迅《藤野先生》)
②當三個女子從容地輾轉于文明人所發明的槍彈的攢射中的時候,這是怎樣的一個驚心動魄的偉大��!中國軍人的屠戮婦嬰的偉績,八國聯國懲創學生的武功,不幸全被這幾縷血痕抹煞了。(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小淳:例①中的“標致”實際是“丑陋”、“難看”的意思;例②中的“偉績”、“武功”實際是“罪惡”、“罪行”的意思,這些反語具有很強的諷刺力量。
子悅:我們可以根據運用反語的態度把反語分為諷刺的反語和愉快的反語兩種類型。譬如,小品中老太太喊自己的老伴兒是“老不死的”、“冤家”等等,這種稱呼并沒有罵的意味,而是有愛的感情,就屬于愉快的反語。
夏寧:(*^__^*)嘻嘻……我不叫狗蛋,媽媽常喊我“狗蛋”也屬于愉快的反語了?
齊昊:當然,那說明你媽媽愛你。
夏寧:我也得學著用用。
安琪:運用反語,一定要分清敵、友、我,根據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態度;一定要使詞面意義和本意存在著明顯的反義關系,要讓讀者或聽眾一看就知道是反語,而不會模糊,更不能讓人產生誤解。
同學們,我們的“七嘴八舌話修辭”到今天就該跟大家說再見了,這一路走來我們收獲了不少,
相信你對各種修辭的也有新的認識與理解。學海無涯,讓我們在語文的海洋中自由地游弋吧!
大家好!前面我們學習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一系列的修辭,可別小瞧這些修辭,它可是大大增強了我們漢語言的魅力。大家說話寫文章的時候,運用恰當的修辭來表情達意,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其實,修辭手法的運用不僅體現在一個用詞,一個句子上,有時候它甚至體現在一個標點上。今天我們修辭小組的成員特邀莊老師給我們講解“設問”這種修辭手法。
老師:同學們好!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設問”這種修辭手法。它是我們日常學習中常見的一類修辭。設問,簡單地說就是自問自答。大家能舉出這樣的例子嗎?
夏寧:《國際歌》中有這樣一句話:“是誰創造了人類世界?是我們勞動群眾�!�這就是典型的自問自答。
子悅:著名作家三毛在《自愛而不自憐》中寫道:“是什么<支持我浪跡天涯?是求知欲,是自信,更是“萬物靜觀皆自得”的對大地萬物的那份欣賞�!边@同樣是自問自答。
小淳:峻青的《鄉音》中也有這樣的句子:“啊,是誰,這么早就把那親愛的令人心醉的鄉音送到了我的耳畔?是誰,這么早就用那吱吱哇哇的悅耳動聽的音樂換來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個青年人�!�
老師:看來大家讀書不少,剛才大家說的這些句子,不管是一問一答,還是一問多答,或是多問一答,在修辭上都屬于設問。
齊昊:老師,文言文中也有設問句,像《為學》中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不也是運用了設問嗎?
老師:你說得沒錯。請大家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要故意發問,然后作答呢?
安琪:我認為,這種“無疑而問”的主要作用是引起讀者的注意和思考。
文文:我同意安琪的觀點。
老師:對,同時它也能使行文波瀾起伏、層次清楚、過渡自然。像有一篇文章叫《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題目就運用了設問,行文中又屢次出現“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的設問,使文章層次清楚,過渡自然,有渾然天成之感。
齊昊:我認為設問這種修辭很好辨別,四個字——自問自答。
老師:大多數句子是這樣的,但還有一種句子,雖然有問但沒有回答,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是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例如:朱自清在《匆匆》中這樣寫道:“<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他們自己逃了吧,現在又到哪兒呢?”這一段話,雖然只問不答,沒有答案,但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時間的流逝之快,也算得上是用了設問的修辭。
夏寧:看來,設問的學問的確不少。
老師:當然,運用設問還應該注意一點:設問的特點是無疑而問,因此作者自己必須對問題有明確的認識,否則就失去了運用設問的基礎。另外,運用設問還要注意針對性和啟發性,要問的是地方,答的是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