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注音符號舊稱爲“注音字母”,爲漢字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排列以“ㄍㄎ”開頭;1920年改訂字母順序,增加一個字母“ㄜ”共計達40個。注音初期以讀音統一會所定字音爲標準,故有“萬v、兀Ng、廣Gn”三個字母,後以北京音爲標準,“萬、兀、廣”隻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1930年中華民國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稱爲“注音符號”,正式的稱呼是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相對于拼音來說,注音符號有時簡稱注音。目前在臺灣,小學生在學會漢字書寫之前,會先學習注音符號作爲中文字的替代寫法;在生活實用上,注音符號也用在標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打字輸入法。
由于注音符號在臺灣推行相當成功,小學生皆被要求熟練使用。所以在臺灣閩南語、客家語的教學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目前這些新符號已收錄至Unicode編碼中的“Bopomofo Extended”區。
直式
|
橫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