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標:“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
商丘一中歷史悠久,前身可追溯到1932年(民國21年)朱集商聯會創辦道德小學,后幾經變遷。
1932年(民國21年)朱集商聯創辦道德小學,至1938年朱集淪陷停辦,1945年恢復;
日本占領期間建立日本國民學校(校址:今一中處),招收日本和朝鮮子女入學,日本招降后校產由國民政府接收。
1945年(民國34年),河南省第二戰區臨時師范,由豫西遷至朱集鎮,改稱河南省立商丘師范學校,校址設在了日本投降后停辦的日本國民學校處(今一中處)。
1948年(民國37年)10月,學校南遷至浙江省蘭溪縣。
1946年(民國35年),私立豫東中學成立。校址在現今的力車廠。
1946年—1948年,由于戰亂,魯西南地區一些中小學校相繼遷至朱集鎮,當時遷至朱集鎮的學校有曹縣中學、曹縣師范等。 同時有逃亡到朱集鎮的山東籍地主、豪紳等集資開辦的魯光中學、山東難民子弟中學和難民子弟小學。
1949年3月,朱集鎮建制為“朱集市”,創建了“朱集市市立初級中學”,由以上五所學校合并而成。
1951年8月,朱集市撤銷,原朱集市與商丘市合并,稱商丘市。同年,“朱集市市立初級中學”相應改稱“商丘市市立初級中學”。
此后,商丘市的中學教育逐步擴大,隨著初級中學數量的增加,1953年,商丘市人民政府對市區初級中學進行排序后重新命名,“商丘市市立初級中學”更名為“商丘市第一初級中學”。
1958年,“商丘市第一初級中學”始設高中班,校名相應改為“商丘市第一中學”,該校名一直沿用至今。
1999年,鑒于一中舊址規模較小,在市教育局的宏觀調控下,高、初中分離,高中遷往商丘電大校址,并更名為“商丘市第一高級中學”,初中部留在原址,沿用“商丘市第一中學”名稱。1999年9月在校生22個班約1800人。
2002年一中寄宿部(創辦于2001年9月)遷至德華高中(租賃)共10個班。
2003年商丘市分校遷至新校址(現址),共26個班,約1700人。
2005年一中分校高中部招生,招高一4個班約200人。
教育成就:
在全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商丘市一中的學生以滿分的成績榮獲全國一等獎一名,另外有13名同學獲全國二等獎,7名同學獲河南省一等獎,19名同學獲河南省二等獎;在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有9名同學獲河南省一等獎,17名同學獲得河南省二等獎;在全國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有2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1名獲河南省一等獎,1名獲河南省二等獎。
一中分校的王欽同學制作的“不扎黑板的圓規”,在商丘市青年科技創新大賽中獲得三等獎,他的論文《種植蔬菜》獲得了河南省第二屆中學生生物論文一等獎。同時學校的李徽、郭秋紅老師被評為科技創新大賽省級優秀輔導老師獎。聶霄漢同學制作的“升降桌”、“背背帶”分別獲得大賽的二等獎和三等獎。
2004素質教育舉行了:全校各年級迎面跑接力賽;初三“英語演講與寫作”比賽;初二籃球比賽;初一隊列形廣播體操比賽;初一生物試驗操作技能大賽;初二朗誦大賽;初三物理、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班級對抗賽;初三數學競賽、物理競賽;教育專家齊大輝、林月者到學校進行講座;李陽“瘋狂英語”報告會;“國防教育”講座;組織全校開展寒假讀科普書籍活動等,這些活動的展開,起到了課堂教學的輔助、補充和延伸作用,使學生的身心和大腦得到了充分的調節,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使學生的天分、特長的一中分發揮和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