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
應該說學生的賞析和品味還算是很精彩的,但給人的感覺是不夠深入,不能把作者的內心情感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能賞析就已經很不錯了,要求也不能墳高,做得不好的地方,說明老師沒有引導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中要教會學生賞析,教會學生深入地理解文章。學生之所以賞析不能深入,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讀得不夠,雖然一再強調誦讀,但學生自由讀一遍、分段輪讀一遍,就開始選擇賞析,學生對課文內容其實并不是太熟,所以停留在語句表面也不奇怪。
在交流時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平時也存在,但今天這節課表現得尤其突出,那就是不會傾聽,一個個都急于表現自己,聽別人發言時顯得煩躁不安,根本就沒有認真聽別人說的什么。這是課堂大忌,表面上看熱鬧異常,實際上毫無收獲。我不斷提醒學生學會傾聽,效果并不明顯。這要在平常每一節課中不斷強化傾聽意識,要讓學生知道有時候聽也很重要,不僅是對表達者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范例二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寫景的典范之作。我原來在上這一課時,總是跳不出 “教師分析,學生接受”的圈子。通過學習新課程,我決心跳出這圈子,從轉變學習方式入手,重新找一條好的路子。經過實踐,居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探究,研究問題。這節課我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動性,積極鼓勵學生主動思考、提問、作答,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這樣極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范例三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下一些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擔心教學內容完不成,有些前緊后松,許多還可以深入理解的內容不夠透徹。如從不同角度刻畫春天綠草如茵的情景,與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黃形成鮮明的對比。課文寫人在草地上的活動與感受,從側面揭示了春草勃發給人們帶來的歡樂的部分,還應該讓學生深刻體會朱自清散文的“文章之美”。
二、課上對課文的朗讀還不夠充分,朗讀課文的形式比較單一,在品讀活動中,把整文交給學生去品詞、品句、品段的處理過于粗略。還要采取單人讀、小組讀、男生讀、女聲讀及自由朗讀的形式,在讀中達到聲如耳聞,形如目睹,景如親臨,情同身受的迷人的意境。
三、在進行問題設計時,一些問題問的還有些碎,怕學生抓不住問題的主干,不能理解所提問題的用意。還有幾句話表述不夠嚴密,不易于課堂練習的進行。所以在今后的設計時還要細心。
范例四
這次,我的教學設計盡可能圍繞著新課程所倡導的來實施,那就是:閱讀是學生的個體行為,不應該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老師巧妙地設計,創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導學生積累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給學生創設心靈的自由,學生就可以展開聯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這些方面的反思知識自己的淺薄的認識,不當之處還請領導和老師們批評指正。
范例五
總而言之,這堂課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整個一篇課文的教學時間共90分鐘,真正老師講授的只有20分鐘,學生“動”起來占70分鐘(45分鐘朗讀,5分鐘討論,20分鐘發言。)這才是真正把主動權還給學生。(1)班通過自主實踐,合作討論,探究疑難,可以說人人都在這節課中“動”了起來。這樣,既體現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他們對學習語文的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當然,也有不足之處,比如有個別同學趁討論之機說閑話等,今后,我要更大膽地嘗試教學改革新路,逐漸完善美中不足之處。
范例六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在起初的教學設計中的成功之處和問題,寫出來和大家一起共勉。成功之處是在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把學生分四人小組,每組自由選寫草、花、風、雨、人的圖景來進行品讀,并在小組內交流品讀的體會,最后擇優到班上交流。讓每個學生有了說話鍛煉和交流的機會,而且又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權,活動效果很好,可以說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反思教學過程我覺得存在兩個問題:
一、對時間分配不夠合理,教師在組織學生品讀妙詞、佳句活動中很難駕馭學生。
二、教態不美,缺少活力,很難激活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壓制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
范例七
回過頭來看整堂課教學,自己感覺也有很多不足之處。如在讀書過程中我插入了一段結構的分析,硬是把“讀”的這根線扯斷了,使得整節課象斷過氣一樣,不倫不類。如果這個環節在設計時能把它舍棄掉,在最后的時間里讓學生再齊讀一遍課文,那這節朗讀訓練課就要完美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