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一《記承天寺夜游》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于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余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干凈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說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于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說,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范。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了解背景,初步感知。為了避免閱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搜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后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許多發現: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二、以讀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闭b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 ”的作用�!队洺刑焖乱褂巍肥翘K軾的一篇經典美文,學生在反復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情境。
三、以問導思,理解人物。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于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設置“為什么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著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著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峰!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范例二課堂時間有限,一節課的關注點不應該是面面俱到的。教師一點要舍得舍棄。按照傳統的教法,《記承天寺夜游》的教學點可以有很多:理解重點詞句;欣賞文中的寫月色的句子,體會作者的心境;結合作者在黃州的經歷,探究“閑人”的內蘊……但在45分鐘時間內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那么就只能選擇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點來教學,來挖掘。最初我本想通過探究“閑”的含義來把握蘇軾豁達的心境,繼而領悟其人生態度。但試上了之后卻很難把握,課堂給人的感覺就是思路混亂,成了一鍋糨糊。教研組的老師馬上給我指出了這個問題,告訴我一堂課的思路必須有條理,否則課堂重點就不突出了。在歷經幾次調整之后,我就把重點定位在賞析景語,體會情語。
范例三
本節課為新課程教學展示課。對于文言文教學,我一直注重誦讀和積累,常用競賽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接到開課任務后,我就想對一年來的文言文教學作一個歸納總結,來體現我的文言文教學。于是在本節課我作了以下的設計:誦讀──積累──感悟──拓展重點體現在誦讀上:整體感知時,我設計了自由放聲朗讀、聽讀,有感情朗讀、譯讀師生朗讀比賽;在精讀課文時,我設計了默讀,重點句品讀和聲情并茂朗讀;最后以學生背誦全文歸結。整節課以讀貫穿課堂,在讀中感知,在讀中讀懂讀透文本,最后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不僅讀懂作者,而且走進作者的心靈深處。我覺得本節課的課是成功的,因為在各種不同形式朗讀中,學生比較順利地走進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但遺憾的是我準備不充分,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比較粗糙,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更要命的是可能自己誦讀不夠熟練,竟然卡帶,雖無傷大雅,但可見準備不充分。
范例四
在文言積累方面,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立足課內掌握重點字詞句的含義;二是注重文言語名的積累。我覺得這兩個環節是成功的,我把學生分成兩大陣營,進行分組競賽,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重點字詞句,而且課外有關描寫月亮詩句,也說得相當多。有點感覺不是的是學生不能像經常一樣自如興奮,而在要求學生說出有關月亮的詩句時,我想我完全可以讓一部分同學聲情并茂的朗讀,而我僅讓學生說出而已,這在教學處理上過于淺顯。
范例五在感悟文本,領悟作者情感之一環節上,這是我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一個焦點。一直以來,我教得累,學生學得苦,而且有時許多學生還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可能是由于本節課前面讀的鋪墊做得比較好,特別是品讀環節的設節,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于是學生對主題的解讀便異彩紛呈,讓我大為滿意。這也引起我的深思:解讀文言文主題雖然很難,但只要我用心體會、領悟,努力尋我突破口,這個頑疫是可以突破的。
范例六這節課我認為成功之處就是教會了學生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不足之處是我的語言運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揚頓挫,影響了表達效果,而且教學評價語言單一,評價學生時表達感情缺乏真實感。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彌補不足。
范例七只有80幾個字的短文,課前的目標是能夠當堂成誦,于是我在課后留下了5分鐘左右的時間讓學生鞏固背誦。盡管在最后的時刻,許多學生都已經能夠順利背誦下來了,也達到了課前預設的目標。但是,縱觀整堂課,覺得朗讀還是少了些。古文的吟誦在古文教學中應該占了比較多的比例,對培養學生古文語感也起著重要作用,今后還應該再加強在課內古文的誦讀。另外一點就是,內容稍嫌單薄了些,對課文的分析也僅僅是停留在了課文內,而沒有向外擴散、引申,課堂缺乏“厚度”。課后許多老師也向我提到了這點,如果在最后能夠再與課文導入部分相照應,給學生補充些與這一時期蘇軾相關的文學作品,鞏固課堂所學,加強學生的理解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些。
范例八誦讀《記承天寺夜游》,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陶冶情操,培養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所以在教這一課的時候,我采用了很多的誦讀方式,如第一步可“不求甚解”地朗朗出聲地誦讀,讓孩子們首先讀準字音和讀出節奏,在讀中整體感知。第二步自由讀,結合注釋了解大意,在讀中培養語感。第三步低聲慢吟地誦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讀,反復地讀,占了這一節課的相當大的比重。通過多讀,孩子們在理解的基礎上基本上能熟讀成誦,同時孩子們也提高了整體感悟的能力。 二是聯系擴充。。我們現在正在讀余秋雨的散文,里面有一篇是《蘇東坡突圍》,還有我們學了魏學 yi的核舟記,核舟的主題是大蘇泛赤壁,這對孩子們理解蘇軾被貶黃州這段經歷有了很大的幫助,也就會幫助孩子們對文章的理解。另外,這里有對月亮的描繪,走進古典詩文的世界,孩子們會發現處處都有月亮的影子。這輪明月曾照亮了《詩經》的河畔,曾驚擾了鳥兒的安眠,也曾打濕了鄉書的封面……我讓同學們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中有關月亮的名句。這樣,把這幾篇同一內容的文章聯系起來,既可擴大知識面,又可在對比誦讀中提升感悟能力。 三是想象入境。即將誦讀過程作為欣賞佳作的過程,邊讀邊想象畫面,把自己融入文章的意境之中。 記承天寺夜游有一句寫景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我讓孩子們想象一下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曵、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范例九
通過本次上課,我真正感受到上好一節課的學問,也同時感受到上好一節課給我帶來的欣慰感;當然,更多的是給我留下的深刻認識。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會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在備課過程中就要盡可能的備及課堂教學、備及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反應等,真正讓課堂流暢起來,在流暢中享受知識的傳遞與接受的過程帶來的喜悅。除此之外,還要積極調整不恰當的教學設計,使正確的教學設計更容易凸顯出課堂教學的重點來。當然,在學習中成長,在改進自我的同時,還要時時不忘向有資歷的教師請教學習,以不斷進步,在語文教學的探究之道上走出自我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