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奧成功后人們興奮、自豪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表達了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奧運會舉辦成功至今也已經兩年多了,對于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就連奧運會的印象也已經模模糊糊的了,更不用說在他們出生之前的申奧過程。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人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呢?
1。課前,我先尋找了一段北京申奧時的視頻,邊觀看邊講解,孩子們對于北京申奧成功的背景和過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對申奧的意義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2。本文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字字句句浸透著、流動著作者的愛國情、自豪感。在教學中,我逐步深入地挖掘課文的情感,通過品味關鍵詞句,感情朗讀等,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課文情感,用課文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情感,以達到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
3。播放奧運會開閉模式及精彩的比賽畫面,讓學生重溫奧運會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和自豪感。
4。最后,拓展成功的內涵,引導學生從火箭升空,載人航天,太空行走,香港、澳門回歸,世博會舉辦等一系列大事喜事,讓學生明白,由于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和奮斗,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我們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使孩子們把民族自豪感根植于心中。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給學生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麗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舞臺,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地方。學生們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于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的舞臺。在前幾天執教的《我們成功了》一課當中,我對此感觸很深,特總結以下幾點:
1、充分相信學生,使學生樂學、會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都知道,如果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滿足的話,就會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所以在課堂上,我努力創設輕松、自由、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孩子們的思維在無拘無束中發展、飛越、撞擊。?
2、“以讀為本,以學定教”,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3、“生活處處皆語文”,我努力實現“大語文”的教學觀,注意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引伸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前我們談到了剛閉幕不久的雅典奧運會,課后我又建議學生去收集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4、靈活使用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我恰到好處地運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它貫穿于整節課的教學內容,使它成為學生更好的學習語文的紐帶。
由于孩子們通過觀看視頻及自己的朗讀感悟,真切地感受到當時申奧成功后大家激動興奮的心情,“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出,也由此可見民族自豪感已根植于孩子們的心中了。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今天,我成功的進行了這一課的教學,內心也隨著故事的情節,顯得尤為激動。我為祖國的成功而激動,更是為自己教學的成功而驕傲。
這節課,不同于普通的一節語文課,因為這篇文章的選材與我們今天的事實有些小的脫節,原因是2008年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在我國首都北京成功的舉辦完了,而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讓孩子們感受2001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辦奧運成功時的情景,這為教學鋪下了難度。要想帶領孩子們跨越時空隧道,回到申辦成功那一刻,需要在教學環節上下功夫,既能讓孩子們進行時間的大轉移,還得讓他們體會到當時的熱鬧場景,在教學時我是這樣安排的: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首先是巧妙的課堂導入,請同學說一說:“自己做什么事情成功了,成功以后的感覺如何?”在這一問題的引領下,孩子們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我自己做個小風車成功了,我很高興”。有的說:“經過我自己的努力,期末考了100分我很激動�!边€有的說:“我得到獎狀時,我很開心�!本o接著我就出示了一張申辦奧運會的圖片,讓學生說一說:“你從圖上都看到了些什么?”讓學生暢談,就這樣在無拘無束的談話中,學生不由自主地被我的導語吸引到課堂中,從而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二、以讀為本,以學定教
在課堂教學中,我盡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全面實現教學目標,重視三維目標的整合。既教書,又育人。如:在閱讀教學中,我把讀放在首位,讓學生把課文從讀正確——流利——有感情。并使學生在讀中掌握課文內容,在讀中感悟人們的快樂、喜悅和自豪的心情,從而增強了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我還重視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假如當時你就在人群中,你會高呼什么?有什么表現?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展語言,增強民族自信心。
三、注重課內外教學的延伸
讓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還要拓寬學生的眼界,注重課內的積累和課外的拓展。因此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感悟語言的同時,把學生的目光牽引到課外。讓他們學會關注社會,關注國家大事。因此,課后我又讓學生交流了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奧運會和有關北京的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語文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語文素養。
當然,為了讓這節課上得更加完美,我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課件,如在開始部分,出示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講話,就會更能把學生引領到當時的情景中來。還有文章結尾部分的課件能多出示幾張2008年奧運會上優秀運動員比賽時的場景會更好,今后在制作課件上還要多下些功夫,使我們的語文教學錦上添花。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文字雖少,但所呈現出來的場面是恢宏的,氣勢是磅礴的。如何讓二年級的學生充分感受到字里行間所體現出來的激動與自豪是我在預設教學目標時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覺得自己在預設教學過程中做得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1,利用媒體,拉進文本與學生的距離。
二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原本,離他們的生活較遠的內容不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因此,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的情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是適合運用媒體營造情境的文本,媒體使用恰當,可以起到化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象的作用,文本與學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
2,變換形式,提供學生多次朗讀的機會。
朱作仁教授說過:"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則使人感受"。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教學中,把讀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給予學生。本文雖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奮�;谶@點考慮,我在教學中注重肢體語言與朗讀的配合,如擊掌,振臂高呼等,低年級的孩子又格外容易投入,在媒體,動作和教師語言的引領下,學生們盡情高呼:"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此時此刻,他們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與其說他們在朗讀,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在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讀一讀讓你覺得最激動的句子或段落時,學生都分外投入,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課文的感悟得到了提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有機的整合。
3,適度拓展,進行有主題的說話練習。
文本給學生提供了一幅規模宏大的歡慶場面,不充分利用一下,實在可惜。于是,在學習"人們相互擊掌,相互擁抱,任激動的淚水盡情流淌。"一句時,借助課件的感性再現,借助文本上下文的內容,我讓學生說一說這歡慶的場面,學生調動了原有的知識與經驗,加上了課堂上新學的內容,的確很好的表現了這一喜慶的場景�?梢�,教師精心地預設,挖掘文本的生發點對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很有益處的。
當然,經過課堂教學實踐,我也發現自己在預設時一些考慮欠周到的地方。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對學生語言的提升幫助還不夠。關于積累,往往只限于課文中的詞語,其實,根據文本所描述情景,有很多詞語,如:歡聲雷動,欣喜若狂,載歌載舞,燈火輝煌,舉國同慶,歡聲笑語,心花怒放等多可以讓學生去接觸,感知。希望不斷的反思能更好地促進我的發展。
《我們成功了》教學反思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曾說過:"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的確,語文教學應該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造個性化的閱讀氛圍,讓課堂充滿童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谝陨嫌^點,本課教學開始我就向學生出示一面五環旗。這一做法立刻引起學生們的極大興致,加上學生課前已經搜集了有關這方面的資料,他們有話可說,因此他們頓時爭先恐后地向大家介紹自己知道的有關情況�!煺娴闹苋志尤恍膽崙嵍阢卣f:"怎么不早些在中國舉辦奧運會呀為什么等到2008年"一個充滿稚氣的聲音道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在幾乎凝固了的氛圍中,我用深沉的語言向同學們娓娓講述在1993年中國僅以一票之差失去了2000年奧運會的主辦權。在2001年7月13日那個不平凡的夜晚,北京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了,那是個怎樣的不眠之夜啊!為了讓學生再用心感受一下。隨即我播放了喜訊傳來時人們狂歡的錄像。
這個教學環節是我事先沒有預設的,但是課前我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因此這個既是精心設計又是意外出現的課堂讓我有了許多體會:
1。教師要努力開發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但究竟如何操作呢實際上,課文本身就蘊涵著許多資源可供我們開發。這篇課文我們就可以以課文為載體,引導學生課前搜集資料,課堂上自主探究,拓展視野,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關于五環旗,學生在不經意間通過不同的渠道或多或少地了解它,但那是無意識的,是零散的。在交流中,學生對五環旗的了解相對全面了,認識相對深刻了,這就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科具有豐富的人文性的特點。在資源共享的同時,較好地突出了語文課程的開放性,進一步說明:"語文教育的外延和生活相等"。
2。教師個人的知識被激活。
據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材不再是學生唯一的知識源。當我向大家聲情開茂地講述"為什么不早些在中國舉辦呀"這個問題時,其實是我在向學生們介紹中國申奧的歷史,其艱難歷程告訴我們:成功是何等的來之不易啊!在學生激情涌動的時刻,回放實況錄像,學習心境水到渠成。
3。形式多樣的朗讀要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我在教學中,把讀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本文雖短小但感情充沛,令人振奮�;谶@點考慮,我在教學中既充分發揮范讀與指導讀的作用,又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在第二自然段教學中,我根據句式特點,設計了引讀,接讀的朗讀方式。在老師飽滿熱情的感召下,全班學生振臂高呼:"我們成功了!""我們愛北京!""祖國萬歲!"此時此刻,他們仿佛就是人海歌潮中的一分子,與其說他們在朗讀,不如說他們在用心感受。在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們對課文的感悟得到提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實現有機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