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石》教學反思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痘罨芬徽n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們學得非常輕松。
在教學銀杏樹這種活化石時,我抓住了兩句重點句。一句在讀中讓學生體會銀杏樹長得慢這個特點。另一句是"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這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片"和"把"字重疊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一把扇子"就是只有一把扇子,"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弄清了意思后,我讓學生給合課后"讀讀寫寫"一題,做做"一塊塊","一條條","一棵棵"等等。
活化石反思
這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課文洋溢著時代的氣息,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貼近兒童的生活,語言平實,通俗易懂,學生愛讀,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使學生在思想上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學生對化石的知識了解得不多,但是對于銀杏樹和大熊貓特別熟悉。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學生了解一些古生物知識的同時,呼喚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生物的意識。讓學生動口、動手,通過看課外書,上網查閱資料,擴展自己的視野,培養他們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習慣。
課堂上,我先板書“化石”,讓學生運用自己查找到的資料談談自己對化石的理解。然后我再補充完整課題,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了。接著,我嘗試讓學生質疑課題。有的學生提出:課文中介紹了幾種活化石。我肯定地表揚:“這是個有價值的問題�!蔽矣X得這樣能慢慢培養學生懂得如何去質疑,或者說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會更有目的性。
《活化石》反思
在上《活化石》這課前,我就預料學生會問:什么是活化石呢?我也曾絞盡腦汁想,讓學生查字典理解,這樣也可以復習一下查字典的方法;或出示幾副化石的圖片,讓學生對化石有個直觀的了解;再者回家問問爸爸媽媽等,間接去了解什么是化石。。。。。。這些方法雖然也能起到作用,但并不能引起學生對研究活化石的興趣。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活化石的興趣呢?本文來自冀教網
就在我一籌莫展的時候,電視里突然出現了恐龍的身影。對了,可以利用恐龍來做引導啊�?铸埵呛⒆觽兒芨信d趣的事物,或許這會引起他們的興趣的。內容來自冀教網Www。hbban。cn
于是課堂里,我便以此為切入點。告訴學生:“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地球上生活著一種叫恐龍的動物,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恐龍相繼死亡,直至滅絕。它們的尸體埋藏在地下,最后就變成了跟石頭一樣的東西,這就是化石。今天,我們的考古學家就是通過對恐龍化石的研究來了解它們當時的生存情況的�!苯涍^我的訴說,孩子們馬上又問,那么考古學家了解到了哪些情況呢?面對學生的這些問題,我只能說請大家自己去看書翻資料了解了,因為課堂時間有限。但從孩子們的臉上我已經很清楚的感受到他們對活化石的興趣已萌發,所以相信問題會很快被解決的。本文來自冀教網
看來,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是學生進行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
《活化石》教學反思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單元第33課,本課教材是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痘罨芬徽n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知識性與趣味性相結合,學生們學得非常輕松。在課前,我先介紹一點有關化石及活化石的知識引起學生的興趣,然后布置學生回去收集有關這方面的知識。收集什么,范圍我不加限制,可以是這課里面介紹的三種活化石:銀杏樹、大熊貓、中華鱘�?梢允瞧渌恼湎�、植物,也可以是自己感興趣的動、植物。但對收集的資料要求進行整理,能流利地給同學作介紹。在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自主交流,交流他們自己收集到的資料。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個個都爭著介紹自己收集的資料給同學聽。在學習課文時,我也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學習,在三種活化石中,讓他們挑選自己最喜歡的一種進行自學,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讓學生在聽別人介紹時,保持對還沒重點學習的一種活化石的好奇心。在學習時,我還注意到了學生有個別差異性,讓有能力的學生可以多選擇一種甚至三種活化石都作介紹,沒那么強能力的學生可以只讀讀自己學會的生字,或讀讀音會讀的句子。如果在小組中,幾個同學都喜歡同一種活化石,也可以幾個同學都各自說說,自己對所喜歡的活化石的認識。這樣,既照顧了后進生,也可以讓尖子生吃得飽。調動起全班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重視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
通過獨學、群學,學生對三種活化石已經很熟悉了,我又要求學生補充介紹收集到的這三種活化石其他相關資料和其他活化石資料,這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此基礎上我讓學生用第一人稱“我”有序介紹一種自己喜歡的活化石,學生們興趣盎然,創作出了一篇篇有趣的介紹活化石的小作文,這個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整合資料的過程,既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又訓練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達到了高效教學的目的。
《活化石》教學反思
《活化石》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八組第33課,本教材以愛科學為專題編排的�!痘罨芬徽n介紹了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三種幸存的珍稀生物,兼有知識性與趣味性,可以說是學生喜聞樂見的閱讀材料。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發現,這篇文章的結構比較相似,比較適合開展合作學習,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主要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來引導學生感悟文本。
一、小組合作,學習課文。
[教學片斷]
(一)教師指導學習“銀杏樹:”
(1)銀杏樹,又叫白果樹,它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讀準“杏”的字音。板書:幾億年前的樹種
(2)特點:板書(樣子容易辨認、長得慢極了)
填空理解具體描寫“長得慢極了”——銀杏樹長得慢極了,如果你小時候種下一棵銀杏樹,一直要等到你當上爺爺,才能吃上它的果子。所以,銀杏樹還叫公孫樹。)
(3)銀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學習“辨”,和“辮、辯”比較。
(4)師生合作讀課文,了解銀杏樹又叫白果樹,那是因為它的果子是白色的。
(二)原來銀杏樹是因為這些原因被稱為活化石的,那大熊貓和中華鱘又是為什么被稱為活化石的,它們有什么特點呢?小組合作學習大熊貓、中華鱘,出示要求。
經過老師的指導,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然后小組合作學習結構相似的課文。效果很好。因為合作學習能促進學生間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可以把教師用語轉變成學生間特有的“學生語言”,那些在課堂上沒能掌握教師所教內容的學生往往與在其他問題上意見不一致的同學進行討論爭論時受益匪淺。其次,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們通過互相解釋來學習。每個教師都知道,我們靠教學來學習,而當學生們在給其他組員作解釋的時候,他們就必須想辦法組織自己的思想,還必須詳盡地闡述一些認知的細節。這樣一來。他們自己的理解力也大大提高了。其三,同學之間能夠增進了解,在學習上也能互相幫助。由于他們是一對一地相處,學生就比較容易及時準確地發現同學是否想要或需要額外的解釋。在傳統式的教室里,那些沒有聽懂的學生只能縮在座位上希望老師別叫到自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里,他們就不必躲了,因為這種環境是毫無威脅的幫助式的,學生可以在此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別人尋求幫助。一個學生如果在全班人面前回答一個問題而答錯了的話,很可能會被大家笑話,而在合作學習小組中就不同了,小組中的組員都抱有一種“我們都是一體的”態度。這就意味著,如果他們中有人不懂的話,組員得到的更可能是幫助而不是嘲笑。在合作學習中,由于強調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任務由大家共同分擔,問題就變得比較容易解決。而且大家在互相學習中能夠不斷地學習別人的優點,反省自己的缺點,就有助于進一步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潛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學習、工作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與工作效率。所以,對“大熊貓、中華鱘”兩種“活化石”的學習,教學設計為合作學習是很明智的。
二、小組合作,演讀課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在課文學完以后的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這樣一環:
1、師:銀杏樹,大熊貓和中華鱘,科學家把它們叫做“活化石”,我們要好好地保護它們,假如你是博物館的講解員,要給前來參觀的游人作解說有關“活化石”的內容,你該怎么說呢?想試一試嗎?
2、(師示范):我是銀杏樹,就是大家常說的白果樹,我是幾億年前的樹種,十分珍貴,我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就像一把把小扇子。我長得很慢很慢,如果你小時侯種下了我,一直要等到你當上了爺爺奶奶,才能吃上我的果子,所以我又叫“公孫樹”。
3、(小組合作)選擇一種“活化石”介紹給游客。
4、各組派代表上臺演說。
由于學生認真學習課文,和文本進行了很好地對話,所以,學生的智慧得到升華,語言表達能力得到訓練。比如郭俊含同學說:嗨,大家好!我中華鱘,也是一種古生物。我有一億多年的歷史。我生活在江河里,身上披著大片的硬鱗。我的眼睛有核桃那么大,而且亮晶晶的。我有一張又大又尖又長的嘴。你們說:我的樣子奇怪嗎?如果大家喜歡我,可要好好保護我喲!
因為要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使那些平常不愛說話的孩子也能與同學交流,既訓練他們的膽子,又訓練了他們的表達能力。
三、抓住比喻句進行教學�!般y杏樹的樣子很容易辨認,一片片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边@個句子除了讓學生在讀在知道講述了銀杏樹的葉子很像扇子這一特點外,我還抓出了兩個語文知識點。第一個,這是一個比喻句,我讓學生模仿句子,進行打比方句子的訓練。第二個知識點是,在這個句子中,有兩個重疊量詞,分別是“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這是這篇課文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在這里時,我進行了這樣的處理。讓學生讀讀上面兩個詞語,讓學生發現有什么物點,學生很快就找出來了�!捌焙汀鞍选弊种丿B了。我讓學生對比“一片葉子”和“一片片葉子”、“一把把扇子”和“一把把扇子”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一片葉子”只有一片葉,“一片片葉子”就是有很多葉子�!耙话焉茸印本褪侵挥幸话焉茸�,“一把把扇子”就是有很多把扇子。
三、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對“化石”的解釋要簡化、清晰、再口語化些,要和“活化石”的概念比較后講透徹。句式訓練可以用填空式的練習與課文內容相結合起來,這樣課堂節奏更緊湊。
總之,我感覺這堂課的教學是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也輕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