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圖畫》反思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本課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觀察秋天的田野,感受真實的大自然中秋天的景色,學生獲得了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再出示圖,使枯燥的語句更加形象,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讀的情境,重視朗讀,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邊讀邊展開合理想象,感受閱讀樂趣。
二、注重識字寫字教學
我還注重了識字寫字教學,采用了多種形式,調動學生自主識字寫字意識。在課堂上,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認生字、找生字,讀生字,進行多種游戲鞏固生字。并不失時機地進行鼓勵,幫助學生培養課外自主識字意識,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
我真切地感到:在課堂教學中,要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使教學形式由單一轉變為多樣,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由封閉轉向生成和開放,并促進學生思維的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也應多樣化,一個手勢,一個眼神,一個微笑,都能給學生激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
在教學中,還存在著不足,如對于課文的朗讀,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朗讀效果好,但也有個別學生參與性不高,朗讀沒有感情,今后要多指導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今后的教學還應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秋天的圖畫》是二年級上冊第一組教材的第一篇課文,作者運用比擬的手法,表現秋天豐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多種形式認識字,培養識字能力
本課要認識8個字,會寫8個生字,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分析字形,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形聲字,順口溜這些方式識記,這些方法趣味性強,調動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2、注重朗讀能力的培養
“閱讀是一種個性化行為”,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依據語言文字,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領悟其中的感情。在本課教學中,我抓住“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這個句子引導學生體會感悟秋天的美。首先我讓學生自由讀,然后閉眼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呢。
但是,在朗讀感悟過程中,課堂氣氛不夠活躍,我讓學生喜歡哪句讀哪句,并想想為什么喜歡。大部分學生都喜歡“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敝劣跒槭裁聪矚g,孩子們卻說不出來,這是我沒有預料到的。接下來就要靠教師的引導了,可是我只是抓住了描寫顏色的詞語,讓學生去感受秋天的色彩,沒能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那么在我這節課當中,就可以這樣設計:先讓學生自由讀,然后想象:你好象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聞到了什么?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然后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恰當的時候運用多媒體出示一些與文章內容相關的圖片,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豐收的喜悅。通過梨與燈籠,蘋果與臉頰,稻子與大海,高粱與火把的對比感受秋天的美麗,體會語言文字的生動形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接下來再讓孩子們讀,孩子們一定能讀出自己的感受了。當孩子們理解了這美麗的豐收的熱鬧情景時,以“誰使秋天這樣美麗?”將豐收的景象轉到豐收的原因,這樣孩子們對勤勞的人們的贊美之情也會油然而生了,還可以讓學生說說你想對這些勤勞的人們的話,由此加深了孩子們對勞動者的敬佩之情。這樣學生自然就能讀出對勞動人們的贊美之情了。
秋天的圖畫教學反思
二年級課文《秋天的圖畫》這篇小短文描寫了秋天的美麗景色。語言優美,結構嚴謹,最后點明中心——是勤勞的人們畫出了美麗的圖畫。
學完生字,我讓學生拿出筆來,看看課文中寫了哪幾種景物把它們找出來,在下面畫上小圓圈。我在教室里巡視,發現有的學生不知畫什么,有的畫出一整句話。我叫大家暫停,對他們說:“課文中寫了哪些秋天的景物呢?有梨樹�!蔽肄D身在黑板上寫下“梨樹”然后在下面畫上小圓圈。這下,同學們懂了,快速地畫出了“蘋果”、“稻�!�、“高粱”�!鞍堰@些景物在圖上找出來,標上小紅旗好不好��?”我提出了第二個要求。這個任務同學們都愛完成,很快就畫完了,看著圖,讓他們感覺秋天真得像幅畫。第三個要求提出來了:“同學們讀書,看到‘掛起’這個詞了沒有?梨樹后面是掛著,蘋果、稻海、高粱后面都是什么詞呢?能不能用曲線畫出來呢?”“能——”學生們興高采烈。畫完了,我緊跟著追問:“梨樹上掛起了什么?”“燈籠——”“在燈籠下面也畫上曲線,后面的同學們自己就能找出來,我看誰找得快,別忘了畫上小曲線��!”看著一只只小手在書上認真地畫著,我說不出地高興�!巴瑢W們畫得真好,下面輕松輕松,做個小游戲。老師說一個詞,你們接一個詞好嗎?游戲開始了。掛起——”“燈籠——”“露出——”“臉頰——”……“真好,現在這樣,男同學說前邊的,女同學說后邊的�!币宦暵曋赡�、欣喜的童音歡快地飛出教室。緊接著第四個要求出臺了:“我有兩個句子,大家比一比,看那個好,記著要告訴大家你的想法啊。聽好了:梨樹上掛起金黃的燈籠。梨樹上掛起燈籠。兩句哪句好?”孫家偉舉起了手,他慢條斯理地說:“是第一句好,金黃的是顏色,有了顏色就告訴了我們梨是黃的,我們就像看見了黃色的梨掛在樹上�!薄罢婧�,掌聲鼓勵!”“那你們把‘金黃的’這樣的詞找出來畫上括號好嗎?”“又做游戲了!詞語搭配開始——,金黃的——”“燈籠!”“紅紅的”“臉頰!”……我高興地和同學們一起“玩”著,意猶未盡地說:“多美的句子啊,越讀越愛讀,我們深情地讀一讀吧!”又一串帶著贊美情感的讀書聲飛出窗外……
這篇課文的處理我是根據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為基點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對待,當學生的心情與美的文字形成共鳴的時候,學生的朗讀還用指導嗎?那種發自內心的贊美之情不是老師范讀引出來的,也不是老師強調讀出感情逼出來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為一體時的情不自禁地宣泄。這種朗讀的意境是我這些年來一直追求探索的。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收獲到了成功。這樣的閱讀興趣盎然孩子們能不喜歡嗎?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愛上閱讀。
其二,新課標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方法�;诖它c,我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孩子們的學習方法。我不會忘記這句話:孩子是一張白紙,就看你在上邊畫什么圖畫了,我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美的圖畫。去年教一年級,面對著天真可愛、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們,我時常想起這句話。因此我立志在孩子們的頭腦里畫出最美的畫圖。一年級我培養了孩子們預習的習慣,曾有人說,一年級的孩子們不能課下預習,但是我覺得只要不給家長增加負擔,教給孩子們方法,他們會做好的。實踐證明,我成功了。在學第二冊書的時候,我的孩子們都能自己完成預習任務了。他們在課下熟讀課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詞,然后認讀生字,不會了,翻開課文找到那個生字讀課文,在句子中就能認識這個字,他們還主動地用各種方法去識字,好到課堂上大顯身手——告訴同學們我是用什么方法認識這個字的!遇到有的同學沒有學會,小老師們可就要發揮作用了,他們教得很認真。由于有了課下預習做基礎,我們的課還不算太趕,在課還可以培養孩子們說話、朗讀、寫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學生們已經把預習當成了必需要進行的一項活動,他們覺得必須要做。這不就是一種好的習慣嗎?這個好習慣的養成,不就是學習過程嗎?
在這個片斷的教學中,我也是注重了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學到讀書的方法,養成好的習慣。古人說的好: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的學生如果從小就養成這樣的習慣,收獲會何其多啊。因此,我在一年級培養學生圈生字、畫生詞、標自然段的行為習慣�,F在又提高一點,畫出重點詞、搭配的詞等。當然這個過程老師要引導。上面描述的教學故事就是我一點一點引導學生的過程。趣味橫生,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凸顯出新課標中關于閱讀的一些規定。
《秋天的圖畫》反思
本文篇幅短小,淺顯易懂,富有童趣,采用了比擬的手法來表現秋天豐收的美好景象,表達出作者對秋天的喜愛與贊美的情感。
在本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尊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每個環節都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破析課題,激發學生興趣
《秋天的圖畫》是一幅色彩艷麗的圖畫,出示掛圖(自己準備教具)畫上有金黃的梨有紅紅的草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梁舉起的火把,它是人們用汗水繪出的山水畫,它是山野對人們辛勤勞動的報答,看,秋姑娘已經來到了我們身邊,聽錄音,(事先準備的課文錄音加音樂伴讀)
二:多種形式認識字,以興趣為輔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本課要認識8個字,讓學生通過閱讀劃出生字新詞,借助拼音及課輔資料,獨立識字。教師檢查自學情況為重點,也就是訓練的重點,首先,出示生字、詞卡,學生整體拼讀,小老師領讀,開火車、摘蘋果等游戲方式,分析字形,利用學過的識字方法,加一加,減一減,形聲字,會意字(如:圖、勞),記號字(如:麗、一)這些方式趣味性很強,真的能使學生輕松愉快地認識了漢字,真正做到寓教自樂,同時也拓寬了學生思維。
三: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
在教學中不單一的識字,讓生字在文中跳進跳出,學生聽讀錄音,自己仿讀,老師范讀,學生小聲讀,脫離老師輔讀讓學生精讀,將生字圈出來,這就是讓生字從文中跳出來,老師設立填空式領讀,(空白處是生字的位置)讓學生填讀,這就是讓生字跳進文中,讓學生學字又學詞,學詞又學句,做到邏輯通融,彼此互利,老師起到強化生字的讀音,同時又創設新的語境,使學生加深了生字,新詞的印象,鞏固了生字的認讀。
四:識字與美的思維,美的語言相結合
在抽插學生識字能力中,我特設了這樣一個圈子,讓學生一個個往里鉆,鉆得高興,鉆得樂趣,啟發學生在美麗的語言中感受生字的特殊。如:秋天來啦,秋天來啦,山野就是美麗的()畫,()樹上掛起金黃的()(),()果露出了紅紅的臉(),稻海翻起金色的()(),高()舉起()燃燒的火把。誰使秋天這樣美麗?()()的人們畫出秋天圖畫。
五: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
魯迅先生說:“不要相信什么文章作法的話,讀得多,寫得多也就會寫了�!焙玫姆椒ㄩ喿x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現代閱讀學》指出,“讀”的方法就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內部語言或口頭語言的方法,是實現語感教學的重要的有效的途徑。
1:有聲讀。讓學生讀出聲(相互朗讀,背讀)的訓練,形成“外在語感”。如:第一句,秋天來啦……美麗的圖畫。通過有聲朗讀,班上有好一部分學生能身臨其境啦,通過這樣的讀很不難就能感覺到該句在文中起到總起,從學生的聲情并茂的讀,能感受到人們盼望秋天到的喜悅心情。第二句,是擬人句。反復引導學生有聲讀,讀思結合,讓這些成熟的果實像可愛的孩子,活靈活現的展現在你的眼前,作為低年段學生要感悟這點很難的,就得通過讀的方式滲透美的生活,美的自然。
2:抓關鍵詞。在讀中咬住關鍵字詞。閱讀任何作品首先面臨的就是語言,就是對詞語的理解,在閱讀中,注重關鍵詞語的理解有助于獲得作品的意蘊,感受到作品的美。如:梨樹“掛”……草果“露”……稻�!胺薄吡弧芭e”……這一“掛,露,翻,舉”字優美的境界全出,作者運用這一連串的動詞,賦予事物以生命化無情為有情。
3:故意詮釋修辭
第三句:我巧妙引讀。故意將作品中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不但能增強藝術效果,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誰使秋天這樣美麗?”(我望著學生的眼睛讀,反復讀,反復問),有個孩子也跟著問“到底是誰呢?”班上活躍了,我相機讓學生讀第四句,太激情了,一孩子大聲說:“是勤勞的人們!”作為老師或教者滿足了,師生就這樣相互利用,相互欣賞產生了共鳴,在語文知識上,這就是點明主題。
總之,在語文課中,注重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從而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目標和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有效途徑,本人認為該課教學,從準備,實施,總結,訓練是有成功之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