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古詩詞的文章,古詩一直以來都是較為難上的篇章,一來文章簡小精悍,處來記憶黃金階段的一年級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文上的枯燥乏味。而上古詩對于我自身來講又是最沒有經驗可言的,所以我試著用情景導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例如:小朋友們,學了前面的幾篇課文,你覺得春天是怎么樣的呢?(學生各抒己見),之后我又說古代的人啊,跟小朋友一樣也非常喜歡春天!所以他們寫了好多好多的詩篇來歌頌春天、贊美春天,今天老師就和小朋友一起去學習兩首描寫春天的古詩。這是一個過渡語,能讓學生既聯系了實際又能對古人筆下的春天產生興趣,既而有學習的欲望。古詩教學的另一個難點便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瑰寶,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好這些優秀的詩篇,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盡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并帶著這種感情去領悟古詩的精華,但是就理解和感悟能力來說,一年級學生若沒有得到很好的引導是很難進入這個情境的,所以在講述的時候,我盡量去營造一種這樣的氛圍,比如在說“春眠不覺曉”時,我就會讓學生去想一想現在的實際,某些同學有了一定的同感,朦朧中便會產生詩人那時的心境,“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與“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寫,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了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范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一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他們的回答總是與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遠,于是整個課堂變成了以我為主而學生為輔的畫面,他們總是在聽我講,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讀古詩,而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他們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
2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本課是唐代和宋代詩人寫的兩首描寫春天的詩,內容和觀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發現的特點,《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端扌率行旃辍访枥L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學生對古詩已經不再陌生,所以在本學期教古詩時除了要引起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之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本課教學中我采用了三步學習法“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而且由于古詩的瑯瑯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1、 因為上個星期我重點讓學生進行學習行為的規范,并沒有開始文本教學。所以在本星期的教學中,孩子基本上已經有意思地讓自己做端正,讓自己的行為規范一些。
2、 “草”一課的學習對于孩子們而言是非常簡單的。很多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古詩的內容,但對于小草的生命力頑強這一點,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和領悟,以至于在最后讓學生表揚一下小草時并不是很順利。而后一首古詩,我把重點放在對境色的描述上,在加上文章的故事結構性比較強,而且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再加上課堂上我讓孩子讀得比較多,特別是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所以在課后學生基本上都能在朗讀上帶上一定的感情,而且在板書的幫助上大部分學生已經能把整首古詩讀誦。
3、 在學校里孩子的學習行為已經比較規范了,但是到了中午休息時間,以及放學回家以后情況就不是很好。因為學生的書寫作業表現出他們非常地不認真,寫字時比較隨意,他們會邊吃東西,邊說話基至還有玩耍,這樣學生的字寫得比較潦草。所以在本星期的日子里,我應該注重引導讓學生認真寫作業。
教學反思:
《草》是一首詠物詩,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這里有一句千古流傳的名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在教學中讓學生重點記憶,進行口頭填空,詩歌接龍等形式讓學生記住這句話,并且要求會讀會寫。同時重點學習這首詩歌中的一對反義詞,枯榮,理解字義。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學本課時,利用書中提供的圖片,讓學生進入到這樣一個春光燦爛的世界中,體會兒童的那種情趣和作者的細心觀察。
在教學中我采用了 “知詩人,解詩題”“抓字眼,明詩意”“想情景,體感情”,“知詩人,解詩題”,先了解詩人是怎么樣的一個人,重新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詩歌的題目,理解詩歌說的到底是一件什么事。
“抓字眼,明詩意”抓住關鍵的字眼,未,走,菜花等詞語,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明白詩歌的含義�!跋肭榫�,體感情”,對于最后兩句,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就需要這樣的方法,來讓學生體會意境。古詩瑯瑯上口,學生多數比較感興趣,我感覺效果很不錯。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詩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見的生機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這節課后,我對整個教學過程和同事的評價作了回顧、反思,感觸頗多,現小結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詩境
1、抓重點詞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詩意,我抓住重點詞語“籬落疏疏”、“一徑深”、“未成陰”等,采用圖文對照讀、回憶舊知想一想、出謀劃策畫一畫等多種方式,把古詩意境通過學生學習體驗活動變成具體的圖景,從而讓學生體會菜園的美麗、恬靜,感受花叢追蝶的快樂。同時,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古詩解讀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2、以讀為本
為了增強教學效果,激發學生朗讀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體會到詩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計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導學生先看圖,說說圖意,感受美。
然后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看圖,感悟圖文相通之處,從圖悟文,把課文與圖意融為一體,啟發學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對詩句的領會、理解。與此同時,我以讀為本,把讀和理解、讀與想象等有機結合,并不斷提高讀的要求,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學習理解地讀,投入感情地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讀中,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詩詞的想象力,領悟到祖國語言文字的凝煉。
二、創設情景,升華感情
從一年級到現在,我班學生已經積累了40多首古詩,孩子很希望有個展示的機會。時值春天大好時機,我想,何不收集幾張圖片來讓學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說說此時此刻想到的詩句,況且也能促進本課情感目標的達成。果然,孩子們的情緒很高,不僅能對著圖片恰如其分地說出詩句,還能發出由衷的贊嘆:“春天真美��!我愛春天!”“春天真是個魔術師,把大地裝扮得這么美麗�!薄斑@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為孩子的靈性在閃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噴發了。
當然,也有不足之處:
1、預設欠充分
課堂具有動態生成的特點,并且這種生成并不是無法捉摸的。只要預設充分,精彩菜會涌現。如:在設計教案時,我意識到“籬落疏疏”是個教學難點,準備用圖片、板畫、擴詞來解決。在兩次試教中,學生都能一點就通,難點突破不再是個難題了。但在這次教學中,情況出人意料,學生竟理解為“籬笆很密”。我想如果開始能收集一張“密不可鉆的籬笆”圖片比較一下,詩意就顯而易見了。
2、方法欠鞏固
在理解詩意之前,我讓學生回顧了以前理解詩意的方法,接著就讓學生學習今天的“邊看插圖邊讀詩”的方法來理解這首詩,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我想如果能把新舊方法并用,也許難點就會迎刃而解了;如果能在理解詩意中,強化新方法,也許學生的學習能力就會提高更快;如果能在拓展說詩中,引導學生感悟圖文相通的妙處,也許學生的感悟理解就會更深刻。
期待更精彩的課堂到來。
《宿新市徐公店》教學反思
??鑒于去年的經驗,我打算在本學期一開頭便緊緊咬著教學的節奏,毫不松懈。所以,開學第三天,我已經完完整整地上好了兩篇課文的內容。
??今天,我上的是《古詩兩首》,本課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兩首古詩組成。白居易的《草》詠物抒懷,通過描寫小草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來抒發它那種頑強的生命力�!端扌率行旃辍�,意境優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偟膩碚f,這兩首都是描寫春天的絕句,語言清新明麗。
??在這兩首古詩的學習過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讓孩子進行自主學習。自由地讀一讀古詩,與同桌討論已經讀懂與還不懂的地方,結果發現,大部分孩子都能夠通過一些輔助書自主地解決問題。通過討論,孩子們自己明白了“歲、枯、榮、離離、籬落”等字詞的意思。
??其中,《宿新市徐公店》較之前一首相對較難。一些詞語也叫難理解。于是,通過書本插圖入手,讓孩子們觀察在圖片上發現的景物�;旧虾⒆觽兊幕卮鹁褪谴笤娙藯钊f里詩中所描寫的景物。接著再把這些景物“籬笆、菜花、兒童”等放入到古詩中整體認讀,這樣一來,孩子們理解詩意,就比較輕松了。這首古詩的學習過程雖然很簡單,但孩子們去體會其中的樂趣和詩的意境著實費了些時間,因為這跟孩子們的生活不太接近,但那種童趣的意境還是能夠捕捉到。
??課堂的最后環節,讓孩子們來跟大詩人楊萬里比一比,根據文中的插畫編一個小故事。由于時間比較短,也有些孩子寫得不是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