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道鎮新民學校 王梅
《王二小》是人教版第二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小英雄王二小為了革命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故事。課文言語質樸,卻感人至深。但是由于故事發生的年代久遠,現在的孩子和當時的孩子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讓現在的孩子體會戰火紛飛的年代并不是那么容易,
在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點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體會文本。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他們才愿學、樂學。本課的故事由于發生在久遠的抗日戰爭年代,內容與今日孩子的生活相距甚遠,為了讓學生能較快走進文本,拉近與文中主人公的距離,在開課之初這樣向學生介紹故事背景: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侵略我國,他們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中國人民的血流成河。毛主席領導的八路軍,和日本鬼子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人民群眾也自發組織起來幫助八路軍消滅敵人。王二小就是這樣一位抗日小英雄。想知道他的英勇事跡嗎?”讓學生在接觸文本前就有了情感的激發,從而愿學、樂學。
二、挖掘詞語,想象感悟
利用低年級學生充滿童趣,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激發朗讀興趣,效促進朗讀能力。
如在講到:迷了路的敵人讓王二小帶路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掛圖,抓住“叫”一詞讓學生看圖想象:看看敵人的樣子,你想一想,敵人會對王二小怎么叫呢?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表演了起來,把兇狠的敵人演得活靈活現,從而體會并讀出敵人兇狠的語氣。
。這樣,通過一個詞語的教學即可大大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而且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又如:理解“順從”時,我就啟發學生想象:王二小是真的順從嗎?他為什么要“裝著順從”的樣子?假如你是王二小,你當時會怎么想?學生在豐富的想象說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王二小的機智勇敢和內心世界,自然而然地用上喜悅的語氣來品讀這一段。當然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演一演,可能理解“順從”時更到位一點。
三、讀中品悟,表達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通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從而讓他們在積極的思維活動中加強理解和體驗,進而有所感悟。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感情朗讀,教授讀書方法。如在指導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先讓一個學生讀這一段,然后點評。有學生說:
“我覺得他讀得有點快。
”我馬上跟問:
“他為什么讀得這樣快?”“因為戰士們是沖下來的。
”我順勢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八路軍沖下來,不用跑呢?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關鍵詞 “沖下來”,還體會到戰士們對敵人的滿腔仇恨之情,并能通過朗讀表達這份情感。
一堂課下來也發現了不少遺憾之處,還須在實踐中繼續努力探索。例如本節課在內容的安排上偏多,為了能完成預設任務,而忽略了學生的朗讀指導,使得整節課堂上朗讀的聲音少了些。而且由于故事發生的年代久遠,雖然老師是情緒高昂,但是學生沒有切身體驗,很難深入理解當時的情景,造成課堂比較沉悶,學生發言的積極性不夠高。今后還應多想辦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之中。
《王二小》教學反思
《王二小》向我們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小英雄王二小為了革命而獻出了寶貴生命的故事。課文言語質樸,卻感人至深。但是由于故事發生的年代久遠,現在的孩子和當時的孩子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讓現在的孩子體會戰火紛飛的年代并不是那么容易,問題有很多,比如:我怎樣向學生講清王二小的時代背景呢?不了解時代背景又怎能讓學生對王二小的行為有真切地體會呢?又怎能通過朗讀體現出來呢?在教學中,我只好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嘗試從以下幾點帶領孩子們走進文本,體會文本。
一、復習鞏固生字
生字的教學在第一課時已經學習過了,本節課我把要上節學習過的生字通過小黑板的形式再次展示給學生,并通過大小聲讀,指名讀,快速讀,開火車讀,齊讀等形式對上節課的生字進行鞏固。從學生們的回答和坐姿上,我覺的這個過程進行得很好。
二、挖掘詞語,想象感悟
低年級學生充滿童趣,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語進行講解,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不僅能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能激發朗讀興趣,效促進朗讀能力。
如在講到:迷了路的敵人讓王二小帶路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掛圖,抓住“叫”一詞讓學生看圖想象:看看敵人的樣子,你想一想,敵人會對王二小怎么叫呢?學生的思維很快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表演了起來,把兇狠的敵人演得活靈活現,從而體會并讀出敵人兇狠的語氣。這樣,通過一個詞語的教學即可大大開闊學生的想象空間,而且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又如:理解“順從”時,我就啟發學生想象:王二小是真的順從嗎?他為什么要“裝著順從”的樣子?假如你是王二小,你當時會怎么想?學生在豐富的想象說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體會到了王二小的機智勇敢和內心世界,自然而然地用上喜悅的語氣來品讀這一段。當然在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演一演,可能理解“順從”時更到位一點。
三、圖文結合,感悟文本
此篇課文向我們描述了他整個遇害的過程,語言簡單易懂,而且圖文并茂,這為課文的學習提供了又一個資源。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較大地利用了這三幅圖片,讓學生嘗試一邊學習課文,一邊看圖說話的訓練。效果不錯,特別是第三幅畫的利用,填補了課文中的一些空白點。
先請同學讀了王二小把敵人引入埋伏圈的段落,然后對課文中的一些語言文字進行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體會到王二小那種機智、勇敢的一面,然后再通過一定的朗讀,讓他們把這種體驗轉變為外在的情感表達。在接下來的環節中,我請學生仔細觀察圖片,進行了一些想象的說話訓練。這個看圖說話讓學生展開了自己的想象,通過觀察圖片上人物的不同表現:王二小大聲向八路軍報信,敵人們害怕、兇狠的行為,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從而體現了小英雄面對敵人時那種勇敢無畏的精神。
四、聽讀感悟英雄人物。
在開課前,我讓學生聽了《王二小放牛歌》,在收課前,我再一次讓學生聆聽了這首歌,這一次我看到學生是帶著對課文的理解,帶著對王二小的敬佩和感動認真傾聽。很多孩子聽著聽著眼睛都紅潤了。接下來我入情地朗讀使學生更能感受到了了王二小的偉大。當讓生能感到人物的高大形象時,我感到很欣慰。
不足的地方,那就是你想對王二小說什么,請用一兩句話說一說沒有時間在課內完成,有點遺憾。
《王二小》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的內容與孩子的生活相距太遠,課文旨在讓孩子體會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如何拉近文本與孩子的距離,讓孩子真正走進王二小,是在設計教案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所以課的一開始我選擇了電影《少年英雄王二小》的片尾曲《歌唱二小放牛郎》,我想此刻他們的內心受到了觸動,我想沒有什么比這種更直觀的方式了吧。之后的導入課文,到對課文的學習,學生融入了情境,看圖說話時學
生有很多話要說。在兩個課時之后,我特地抽出中午的時間讓孩子觀看影片《少年英雄王二小》,為了讓孩子更理解那個時代。但由于影片的形式又是采用時空交叉的形式(有王二小的時代,又有扮演王二小角色的小演員的生活),讓孩子有點混亂,特別是當孩子很有感觸的時候,突然又換到了另一個時空,讓孩子的體驗一下子蕩然無存了。當孩子看到王二小跋山涉水尋找八路軍,摔倒了又爬了起來,餓了吃冰融化的水時,教室里異常安靜,孩子們的眼睛緊緊地盯著電影的畫面,影片的時間又比較長,很多孩子漸漸出現不耐煩的現象,當看到鄉親們被機槍掃射的場面時,學生都笑了起來,他們似乎不能理解王二小的時代,不能理解國仇家恨的意義
《王二小》教學反思
《王二小》這篇課文,說的是一個叫王二小的兒童團員,從發現敵人到將敵人引入八路軍的包圍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勝利的經過,雖然故事敘述簡潔,沒有很多激情的句子,言語質樸簡單。
一、激趣導入,激發興趣。
開始導入課文時,為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先用多媒體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曲,先用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做好鋪墊。
二、精講課文,理解內容。
由于課文中戰爭時期的環境和學生的生活環境間隔距離太過久遠,學生對于“八路軍、敵人、掃蕩、放哨、埋伏圈……”等等的詞語理解不了,如果從加強朗讀上也不能讓他們有所理解,所以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發現學生很難理解課文里的內容,于是我先從網上搜集一些有關與戰爭年代的資料利用多媒體播放出來,讓學生了解一下,加深他們對課文背景的了解,好讓他們理解課文的內容。
在講讀課文時,我主要是利用多媒體演示圖片,讓學生看圖:
“王二小在干什么?敵人在干什么?王二小是怎樣做的?結果怎么樣?”讓學生回答完了以后,再細讀課文,對照理解課文,練習說話。并思考:
“為什么說王二小是小英雄呢?”相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三、擴展延伸,練習說話。
課文有多個知識點是可以讓學生練習說話的,我就設計了仿說句子的練習,讓學生練習說話,利用多媒體出示題目。
讀一讀,仿說句子。
他常常一邊放牛,一邊幫助八路軍放哨。
常常 。
常常一邊 ,一邊 。
讓學生練習說話,提高他們的說話能力。
另外,這篇課文學生學得好的知識點是把字句與被字句的互換,很多學生很有興趣,一下子就學會了。
四、不足之處,以后改正。
還有,有的學生很難理解王二小的機智勇敢,這可能與老師在教學上未能點撥到位有關。
《王二小》教學反思
《王二小》這篇課文,敘述了一個叫王二小的兒童團員,從發現敵人到將敵人引入八路軍的包圍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勝利的經過,雖然言語質樸、簡單,但是在一次次的與文本接觸的過程中,學生還是能體會到二小機智、勇敢而樂觀的個性。
在備課的過程中,可以發現有幾個明顯的難點:
1、現在的孩子和當時的孩子生活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讓養尊處優的孩子體會戰火紛飛的年代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如何讓孩子了解故事的背景顯得尤為重要。
2、在課文中,出現了很多過時代的詞,諸如:敵人、掃蕩、放哨、埋伏圈、英雄、兒童團員等對學生來說生僻的詞語,在接觸文本的過程中,如何將它們弄明白是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3、課文的情節比較簡單,故事敘述簡潔,沒有很多激情的句子,如何激發起孩子們對小英雄王二小的崇敬之情,如何指導孩子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個難點。
從教學實效來看,我覺得以下幾點還是做得比較滿意的。
1、充分估計到學生的前認知狀況,在學習本課前,做了充分的鋪墊。如鼓勵學生利用多種渠道了解那個戰爭年代,了解小英雄王二小的事跡。這與《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利用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應用于實踐”的教學理念是相符合的。因此,在教學本課時,學生對課文的能很好的理解,這也為情感朗讀做了很好的鋪墊。
2、充分發揮本班教學的優勢,利用學生能說的這個資源,積極鼓勵小組成員間互相幫助,以幫助同學突破字詞的難點。例如在初讀課文時,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讀課文,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問組內成員,也可以舉手問老師,這樣,可以照顧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和狀況,解決一些共性和個性的問題,從課堂表現來看,學生也非常熱忱,互相幫助,并且樂在其中。
3、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制作美觀、實效的課件,并且利用音樂的渲染力讓學生在接觸文本前就有了情感的激發。比如課前播放《歌唱二小放牛郎》,讓學生感受到了故事的氛圍和大致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