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培養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
江西省德興市界田小學 姜紅鳳
以往,語文課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書聲瑯瑯,且 “讀”的形式也豐富多彩�,F今,有不少學生不愿開口讀,課堂上朗讀無精打采,朗讀時是“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更受不了的是個別學生對學過的課文讀不流利。朗讀在語文這門課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現將對低段的朗讀問題,談談我個人的幾點想法:
教師范讀必備之一
低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強,有些孩子把教師讀書時的表情、語氣模仿得惟妙惟肖。有聲有色的教師示范朗讀,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課文中的優美、準確、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尤其使學生著迷,范讀傳達著教師本人的態度,范讀時的鮮明的愛憎,強烈地影響著學生,使他們的思想感情和教師發生共鳴�! �
教師的范讀要正確、標準,做到“要讀得聲音響亮,不可錯讀,不可加字,不可漏字,不可顛倒順序”。教師的范讀要能夠激發兒童的朗讀欲望,只有教師帶有感情的范讀才能對兒童產生更大的感染力。由于兒童年齡小,教師在范讀時可以適當加入肢體語言,合適的肢體語言會增加教師范讀的質量,對兒童具有很大的影響。但添加動作要恰如其分,不能夸張也不能不到位。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
創設情境必備之二
教師要充分尊重兒童,營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朗讀氛圍,使兒童打消不敢朗讀、怕讀錯的顧慮,消除緊張的情緒,變得敢于朗讀、樂于朗讀。在朗讀兒歌《小小的船》前,教師先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夜空中閃閃的星星及月亮形狀的帆船,再配以樂曲《小白船》的音樂,充分調動兒童的多種感官,使兒童獲得具體、直觀的視覺和聽覺感受。讓學生在背景音樂感知兒歌內容。同時還要插入不同的朗讀方式,自由讀,練讀,輕聲讀等�! �
現在的孩子的生活太過甜蜜,對一些悲傷、痛苦的情感的課文就很難引起他們的共鳴,讀不出感情。學習課文,利用多媒體和相關的背景材料把學生帶入課文描繪的情境中去,才能使學生讀出感情來。根據低年級的孩子喜歡幻想的特點,我常常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去讀,他們的學習興趣更濃烈了,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朗讀能力。例如:《陶罐和鐵罐》這篇寓言情節生動,含義深刻,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去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去體會陶罐和鐵罐的不同性格。強化朗讀,不僅使學生理解語句的意思,而且恰如其分地用有聲語言表達出來,提高了朗讀的表現力�! �
學生情感必備之一
讀得有感情是對朗讀教學的最高目標,這感情是復雜的,既有洋溢在字里行間的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有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作者的情感;低年級的朗讀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這些情感起著奠基的作用。低年級教材中童話、寓言占有較大比例。它們往往情節生動,故事形象栩栩如生,為兒童所喜愛。低年級兒童是極富于想象力,常常將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看待,與之同喜同憂,共哀樂。利用童話、寓言來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有了情感的學生在朗讀課文才會能更有潛能去讀好課文,更加能提高朗讀能力。沒有情感的學生是失去了靈魂的“雁品”。先要提高孩子對詞語的敏感性,這就讓我們知道語文是源于生活而來的。我們漢語的每一個詞匯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著獨特的生命圖式。在語感敏銳的學生的眼里,讀到“春天”二字,不單是一個季節的名稱,更是一個“鳥語花香”的世界;見到“母愛”二字,心底就會涌起溫暖的感覺。低年級孩子對于某個詞語感情色彩完全空白的,其敏感性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逐漸培養起來。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在指導學生把課文讀得有聲有色的同時,還要引領學生走進課文,學生知道讀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相通,大家都說,有感情的朗讀是讀出來的,是學生在讀中“悟”出來的。但低年級的孩子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讀指導的過程中,有必要進行一些朗讀技法的指導,如重音、停頓、語調、語速等�! �
總而言之,要想真正提高低段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想著就會的,是一個蘿卜一個坑地培育出來了。我想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和堅持不懈下,一定會扭轉乾坤,更上一個臺階的�! �
(200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