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與人溝通講義要點
一、溝通的簡要概述
前言:溝通已成為一個人在發展中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或者是在現實生活中生存的不可缺少的能力。專業人士如何提高自身的技能,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或者說是我們應掌握的首要才能。
(一)溝通的定義
英文:交流、交往、傳達、交通、通訊等。
漢語:原指開溝使兩水相通。后泛指兩方相通連;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見。
交際學:溝通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之間或群體間傳遞,并且達成共同的協議的過程。
(二)溝通模式
1、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語言溝通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還包括很多圖片或者是圖形�?陬^語言溝通也稱為有聲語言溝通。書面語言溝通也稱為無聲語言溝通。而圖片,包括一些幻燈片、電影等,這些都是圖片的溝通,統稱為語言的溝通。語言溝通實際上就是對信息的傳遞、思想的傳遞和情感的傳遞。語言溝通它更擅長于傳遞的是信息,而語言傳遞信息,口頭的、書面的是最有效的。非語言溝通包括所有的任何的動作、表情、乃至眼神。語言擅長溝通的是信息。肢體語言更善于溝通的是人們之間的思想和情感。如果主要溝通的是信息,則首選的媒介應該是語言,是口頭的或是書面的語言。如果溝通的是思想和情感,則一定要選用更多的肢體語言。
2、單向溝通和雙向溝通。要形成一個雙向的溝通,必須包含三個行為:就是有說的行為,有聽的行為,還要有問的行為。一個有效的溝通技巧,就是由這三種行為組成。
(三)溝通的原則:合作原則;針對原則;及時原則;擇機原則。高效溝通須注意三點:
第一、談論行為不談論個性。談論行為不談論個性,是指在與人的溝通過程中,特別是在工作中與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去談論行為,不要去談論個性。談論行為,是指討論某一個人所做的某一件事或者說的某一句話。不談論個性,是指對某一個人的觀點,也就是通常說的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不加以評價。
第二、明確溝通。明確——在溝通的過程中說的話一定要非常明確,讓對方有一個準確的、唯一的理解,不要模棱兩可。
第三、積極地聆聽。在對方談話時,要聚精會神地保持注意力注視著對方,用虔誠的目光注視對方,讓對方感知你的虔誠在用心地聽,這樣才能贏得對方的贊許,獲得對方的信任。
(四)溝通失敗的原因:
二、教師如何與學生家長溝通
(一)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1、尊重家長。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特和凱利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認為,任何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賴,社會學中將這種相互依賴稱之為“相”。教師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著互動的激起、進行和結束。既然教師是主動方,那么尊重家長,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這就為我們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要尊重他們的人格。教師與家長人格平等,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分。特別是所謂的“差生”、“不聽話”生的家長,教師更應注意尊重他們。教育過程中出現問題,老師首先要從自身身上找原因,與家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是教師不要當眾責備他們的孩子,不要訓斥、指責家長,說侮辱人格的話,做侮辱人格的事;再次就是要為人師表、以禮待人。
第二、要有坦誠的心態。教師與家長溝通時,一定要以真誠的心態,誠心誠意的、不保留的、不言過其實的,不捏造不實之事的將事情的原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家長。同時也要檢查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以求得家長地諒解。
第三、要有理智的情緒。教師在與家長溝通時,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出現“愛屋及烏”的暈輪效應。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教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中要客觀地對待孩子的錯誤,以商量的口氣進行溝通,共商教育方法,不要因惱怒而把不滿情緒發泄到家長身上。
第四、要講究談話的方法和策略。與家長溝通時,盡量先說、多說孩子的優點,肯定孩子的成績。若孩子調皮,犯了錯誤,老師也不要當著學生家長的面訓斥他的孩子,否則,引起逆反心理。
第五、要虛心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若教師放下架子,經常的、虛心的、誠心的向家長征求意見,聽取家長的建議和批評,改進自己的工作。那么,家長就會覺得自己的人格需求得到了滿足,同時也會認識到教師的可親可信,誠心誠意地支持和配合教育工作,維護教師的威信。
2、換位思考。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對方聯系起來,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體驗和思考問題,從而與對方在情感上得到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案例:一位教師的體會。
結語:教師只要站在家長的立場去思考、體驗問題,將心比心,以寬容包容的姿態去理解、體諒家長,家長們才會理解、支持教師。
3、講究藝術。在這里講的藝術,是指語言藝術。語言是與人交際的工具,是老師教書育人、傳授文化知識的工具,是教師與家長進行溝通的工具。
⑴注意語言的形式和方式。教師在與家長的談話中,要表現出語氣委婉,語態真誠,語調親切,語勢平穩,使家長一聽就明,并能從談話中受到啟發。批評的話語也要婉轉并體現出教師的專業性。在談學生的缺點時,教師應主動、坦誠地檢視自身在工作中的失誤并商討糾正、改進的措施,讓家長覺得老師是在真心實意地愛護孩子,從而接受老師的意見并積極給予合作。
⑵把握好溝通的時序。一是要先揚后抑。即先肯定孩子的優點,然后點出不足。二是要避實就虛。即不要一開始就切入正題,待家長心情平靜時再自然引出主題。三是要淡化學生的缺點和錯誤。
⑶多給家長一些建設性的意見。教師在聽取家長對孩子處理的意見時,不要與之發生爭執,而要對家長不符合教育要求的行為和觀點多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議。
⑷多給家長的贊賞和鼓勵。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當家長談及孩子在家里的良好表現時,教師要及時或適時地給予孩子的贊賞和給予家長良好教育方式的肯定;對一些管教有方的家長,教師可以讓他們就自己的家教經驗給其他家長做報告,通過報告來激發其他家長的家教興趣。
⑸多給家長的理解及幫助。教師與家長溝通是為了教育好孩子。但有的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么愛得過火,要么愛得不到位。教師在與這些家長交流時,首先是理解、肯定他們的良好出發點,使之不受到挫敗感。同時給他們一些好的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地運用自身的愛去教育孩子。
⑹多給家長一些真情感動。教師在工作中應采用真情感動法去獲得家長的理解與支持。
4、探索方法
⑴善聽意見。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認真的、謙虛的、誠懇的、耐心的聽取他們的傾述并把要點記下來,這樣會獲得他們的好感。同時要表現出你對他心情的理解,且坦誠地與他交流,這樣可以使他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接受你的意見和建議,為教育學生打下一定的基礎。
⑵以禮待人。其核心就是對他人的真誠尊重。一個人要想別人尊重你,你必須首先尊重別人。
⑶以理服人。一是要語氣委婉:首先,要有誠懇的態度,讓家長感到自己倍受重視和尊重。其次,要以誠懇的語言和家長交談,不嬉笑怒罵、不冷嘲熱諷。再次,面對家長時,不要居高臨下和使用命令式的字眼。二是要條理清晰,具有針對性:在解答家長的疑惑和給家長提建議時,一定要條理清晰、言簡意賅,最重要的是要有針對性、建設性和科學實用性。
⑷以情動人。用事實來說服家長;了解自己為學生做了些什么。
5、巧妙溝通。
⑴與教養型家長的溝通方法:盡可能的將學生的表現如實地向家長反映,主動地請家長提出教育的措施,認真的傾聽家長的意見,充分肯定和采納家長提出的合理化建議,并適時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家長一起同心協力,共同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
⑵與溺愛型家長的溝通方法:老師應先肯定學生的長處,對學生的良好表現予以真摯的贊賞和表揚,然后再適時地指出學生的不足。在談話中要充分尊重家長的感情,肯定家長熱愛孩子的正確性,使家長在心理上接納老師的意見。同時也要用懇切的語言,指出溺愛對孩子成長的危害性,從而耐心、熱情地幫助和說服家長采取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啟發家長實事求是地反映學生的情況,千萬不要袒護自己的孩子,因溺愛而隱瞞孩子的過失。
⑶與放任型家長的溝通方法:首先、對這些家長的情況表示同情,并讓她們注意孩子在家的表現,一有進步馬上表揚,重新樹立家長對孩子的信心,重新樹立孩子對家長的信心;其次、多報喜,少報憂,使家長認識到孩子的發展前途,激發家長對孩子的愛心與期望心理,改變對孩子放任不管的態度,吸引家長主動參與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在次、委婉地向家長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的影響,使家長明白孩子生長在一個缺乏愛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從而增強家長對孩子的關心程度,加強家長與孩子間的感情,為學生的良好發展創造一個合適的環境。
⑷與粗暴型家長的溝通方法:冷靜、沉著、寬容、理解。即家長指責時要克制,不要與其爭執,不要挖苦諷刺學生而傷及家長;要以冷對熱,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越是難理喻,就越要堅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先傾聽而后以動讓家長知道你對孩子的重視來改變家長的教育方式。
(二)與家長溝通的方式和方法
1、電話溝通。電話溝通是老師與家長不見面的溝通,要避免語言的隨意性,說話要簡練,不要講空話、閑話。要用最簡潔的語言告知家長此次通話的目的是什么。若被蠻橫不講禮的家長長時間通話困擾,要及時想辦法掛斷。雖然老師利用電話與家長溝通節約了家訪時間。但打電話不能完全替代家訪。首先,要受經濟條件的制約;其次,打電話的內容要受限制。
2、短信溝通。短信溝通快捷、靈活、不限時、限地、限人,可以隨時組建一個以老師為中心的信息網與家長互通信息。所以,現階段老師發短信與家長溝通,已成為一種首選的溝通方式。
3、家訪溝通。家訪可以拉近教師和家長、孩子之間的距離,為孩子的家庭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同時還能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狀況。以便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因人施教,改變教育方法。家訪注意的方法:⑴ 要選擇適當的時間和地點。⑵ 要注意自身的言行。⑶ 要注意傾聽家長的述說。⑷ 要引起家長對孩子教育的重視。⑸ 要廉潔。
4、面談溝通。面談溝通一般都是學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而非需與家長交換意見時采用的溝通方式。面談的形式:一是把家長請到學校面談;二是去學生家與家長面談,三是其他環境下面談。面談溝通要注意五點:①如果不需馬上見面的事要給學生家長選擇時間的余地。②要把談的內容在與家長見面之前進行梳理。③要調整自己的情緒狀態,不要把情緒帶到與家長的談話中。④要把握與家長面談的主導權,引導家長配合教師共同完成教師制定的教育方案。⑤對家長要有禮節禮貌。
5、召開學生家長座談會。家長座談會是學校、學生家長雙方互動的過程,是相互交流思想、共同尋找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徑。如何讓傳統的家長會改變面貌,開得有聲有色,收到好的效果,主要有三點:⑴要明確召開家長會的目的。⑵要注意召開家長會的原則和方法。⑶要注意外表和談話的技巧。
三、教師如何與學生溝通
(一)對學生要具有同理心
1、含義:所謂“同理心”就是溝通方暫時放棄自身的主觀參照標準,嘗試設身處地地以對方的標準為參照來看事物,從對方的處境來體察其思想行為,了解其獨特感受。
2、三個要求:⑴要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理解對方;⑵要了解導致這種情形的原因;⑶要讓對方充分了解這種設身處地的做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學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愿意與老師坦誠相見,那么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卑咐治觯�
3、反思:有關研究表明,在教育工作中有70%的教育失誤是由于教師不善于溝通造成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對溝通的理解太狹隘和不了解師生溝通的真正意義。而造成這種失誤的根源也在于傳統的教師角色定位為一個絕對權威的角色,認為“我是老師,我自然是對的,我的教育是為你好”,而卻忽視了學生的心理感受。顯然,這樣的單向溝通是無效的,只會產生負面影響。
(二)要具有慧眼識“體語”的能力。
“貌合神離”、“口是心非”是師生交往、溝通過程中學生常有的現象;順藤摸瓜、探明學生真正心跡的“蛛絲馬跡”往往是學生表現出的體態語言;教師應學會一點“識人之術”,逐步具備對學生“明察秋毫”,獨具慧眼識“體語”的能力。
1、能識破言不由衷的謊言。教師要識破學生是否在說謊,關鍵是在于教師對學生是否全面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再“察言觀色”就會有十分的把握識破學生的偽裝謊言。
⑴ 學生說謊的現象:第一種:摸摸嘴唇,摸摸鼻子,摳摳眼皮,眼睛不敢直視對方,多次把眼鏡摘下來再戴上去等動作。第二種:說話結巴、口干舌燥、臉紅、心跳加速、冒汗,頻頻點頭等。第三種:抱胸、握拳、隱藏手、腳,不愿與老師正面相對,喜歡坐在桌椅隱蔽物后面,表情盡量保持鎮定等。
⑵ 觀察學生說謊的方法。以口語技巧相配合:第一、讓對方有安全感。第二、讓對方在得意忘形時露出馬腳。第三、用“攻其不備”法。以營造環境相配合:邀學生到操場、校園等地方談話,不給學生有任何建立心理防線的機會,再逐漸套出學生的真心話加以即時的分析綜合。
2、會覺察心懷抵觸的信號。由于學生對教師心懷抵觸的強度不同,因而體態語表現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對教師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及早的發現這類信號。學生抵觸信號的現象:①從眼鏡上方窺視對方;用食指觸摸或輕擦鼻子;裝腔作勢很優雅;身體動來動去,用腳擦地面或來回地踢等。②身體稍微移開,略以側身對看教師;頭部伸直、背脊挺立,雙手交叉在胸前;望天花板;看手表;眼神直盯房門等時,說明抵觸情緒較為嚴重。③頭略往后低,鼻孔朝天,呼吸急促;握緊拳頭插在口袋中;雙手叉腰,雙臂分開,雙手抓住桌邊等,表現出挑戰姿態。
3、能判斷認真思考的程度。教師發出的信息能否引起學生的認真思考,這是師生溝通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判斷學生是否真正思考可以從以下現象觀察。
①學生在和老師談話時,用一只手或雙手撐著頭部、身體向前靠,時有稍眨眼睛,說明學生對老師說的內容很感興趣,且雙方想法正趨向一致;若把一只手放在臉上,手掌把住下顎,食指伸到面頰上,其他手指放在嘴邊,身體略向后移離老師遠一點,說明學生對老師的說法持批判性的評估態度,或者有某種想法正與老師相反。
②學生與老師談話時,頭部傾斜、洗耳恭聽,抓撫下巴等是讓我考慮的意思。年齡較大的學生也采用這種姿態,伴隨姿態的臉部表情是吊眼斜看。若學生思考時伴有大拇指,年齡稍大的有撕咬指甲、鋼筆或鉛筆的行為,說明學生心中正處在焦慮和內心沖突之中。
4、會捕捉接受合作的信息。在師生溝通過程中,教師應一直觀察學生的體態語,隨時捕捉學生能否合作的信號來不斷調整自身的言行,特別要注意學生已有積極合作的意愿時,又被老師“畫蛇添足”式的言行加以破壞。
⑴ 學生能否合作的現象:①學生坐姿改變、全身重量移向椅子前端,并有充滿希冀的眼神,則是熱切愿意合作的信號。②學生的手放在臉邊,這個姿勢代表的意義很多……。③在師生談話時,當學生對話題有興趣且越來越熱衷,身體不知不覺地靠近教師,說話聲調跟著提高時。
⑵ 透視學生體態語時須注意三點:①不能只觀察一些個別的體態語,必須注意口頭語言與體態語是否一致,個別體態語與整個體態語是否一致。②體態語所表達的意義可因地、因人、因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③教師的心應該比一般人更細,觀察力應該比一般人更敏銳,敏感度應該比一般人更高。
(三)會巧妙運用溝通藝術
1、師生溝通中的口語表達藝術。
⑴ 幽默。恩格斯認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的優越的表現。在教學中,幽默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緩解緊張的課堂氛圍,幽默也可用來批評學生的一些不良行為。幽默有時也用來補救教師在師生溝通中產生的一些失誤。幽默有時還可以用來給教師自我解嘲,以彌補自身一些本來無法改變的缺陷。
⑵ 委婉。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的認識和情感有時并不完全一致。在師生溝通中,教師的話雖然完全正確,但學生卻因礙于情感而難以接受。這時,直言不諱往往效果不好,如果教師把話語磨去些“棱角”,變得軟化一些,使學生聽到話語時感到自己是在被老師尊重,學生就能從理智上、從情感上接受老師的意見,這就是委婉的妙用
⑶ 含蓄。在師生溝通中,有時因某種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達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對方從自己的話語中揣摸,體會出里面所蘊含著的真正意思,這種“只需意會,不必言傳”的手段就可稱為含蓄。含蓄在師生溝通中常起的作用:一是曲表觀點。二是巧避鋒芒。三是暗示批評。四是美化語言。
⑷ 反語。師生溝通中教師有時為了更好地達到目的,口頭說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實意圖恰恰相反,這時卻反而還能成功,這就是反語的妙處所在。
⑸ 模糊。在與人的溝通中,有時因某種原因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的一些意見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時就可以采用模糊的口語技巧把輸出的信息“模糊化”。當教師對學生的一些事情的真相尚未了解清楚,特別是對突發事件的前因后果尚不明朗時,這時運用模糊的語言能給教師留下主動性和靈活性。模糊有時是為了照顧對方的自尊。模糊有時也是為了避開某些敏感的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模糊不等于糊涂。糊涂者思路雜亂、邏輯不清,而使用模糊語者思路清晰,目的明確,語言本身也符合語法邏輯。
⑹ 沉默。教師有意識地適當保持沉默是一種重要的口語技巧。教師有意識的沉默也是一種有效的批評辦法。
2、師生溝通中的體態語表達藝術�?茖W研究發現,人們接收到的外界信息有70%—80%來自于視覺信息。師生溝通中的非言語交流比言語交流更為重要。體態語的意義:第一,在溝通中,通過正確識別學生的各種體態語來洞察學生的心靈,就有可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第二,可以有效地運用各種體態語來傳情達意。
⑴ 著裝。適當的改變一下自己的著裝還能影響自己的心態,以致使別人對你的看法也有所改變。
⑵ 眼神。眼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對對方的友好、重視、關心、注意等。眼神的不同狀態也傳遞著人的不同心理狀態。在師生溝通中,老師對學生的注視一般分為以下三種:嚴肅注視。關注注視。親密注視。
⑶ 面部。①經常性的面部表情。②偶然性的面部表情。③盡量避免的面部表情。
⑷空間語言。教師的空間語言一般由教師的身體指向、與學生的人際距離、方位角度等幾個要素組成。第一、教師的身體指向。第二、身體的傾斜度。在與學生面對面談話時,教師的身體適當向學生傾斜可以使談話變得更融洽。第三、與學生的人際距離。親密區:“親切、熱烈、親密”。是擁抱、說悄悄話的距離。個人區:“親切、友好”。是朋友之間溝通的適當距離;社交區::“嚴肅、莊重”。是團體討論、宴會交往的距離;公共區:“自由、開放”。是人們在較大的公共場所保持的距離,是途中招呼、擺手致意的距離。第四、方位與角度。教師與學生在溝通中各坐什么位子,互相處于什么方位與角度,直接影響到溝通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