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學習作者善于抓住特征描寫景物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發現情趣的情懷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3.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4.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并善于在美好大自然中發現情趣的情懷以及所寄托的身世之感。學習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進行描寫的技巧和多種表達方式的運用。
難點:品析文中清淡簡潔、純真自然的語言風格。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讓學生搜集有關作者生平的資料并互相交流。
【教學步驟】
一、導人新課,激發興趣
由學生感興趣的名山名水引出右溪這個環境十分優美的地方,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激起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也可由作者的生平簡介導人,為理解課文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情懷做準備。
二、感知課文,歸納積累
1.自由朗讀,初步感知。
請學生自由地、大聲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語氣,讀對停頓。
2.由學生自己借助課下注釋及工具書自主理解文章大意,并將自己有疑問的地方記下來在四人小組討論時提出來。
3.四人小組互譯互聽互問互答,并將有爭議的問題或大家都感到有些困惑的問題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4.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合作探究后仍不能解決的疑難問題,并引導學生歸納本文一詞多義的詞語及常見文言詞語。
一詞多義詞如:為
則可為都邑之勝境 (動詞 成為)
為之悵然 (介詞 替)
俾為亭宇 (動詞 變成)
為溪在州右 (連詞 因為)
常見文言實詞如:
悉:全,都 名:說出 狀:形容
俾:使 裨:增益 抵:到達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改變過去“滿堂灌”的文言文教學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充當的角色是組織者、引導者。引導學生歸納、積累是想讓
學生養成良好的文言文學習習慣,為拓展閱讀所需的遷移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自主質疑,合作探究
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根據預設目標及生成目標將問題進行整合,由學生組成四人小組進行合作探究,共同解決這些有價值的疑難問題,如:
1.右溪的自然景觀有哪些奇特的地方?
2.作者為什么會因右溪景物無人賞愛而悵然?
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師引導歸納:
1.右溪奇特的自然景觀有:
兩巖怪石盤層,清流洄懸激注。
2.作者對右溪景物無人賞愛“為之悵然”的原因:
一是因為右溪水清、石怪、境幽,值得賞愛而無人賞愛。
二是因為由此引起作者懷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及內涵進行合作探究,使學生深入地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及由此引起的懷才不遇之感,讓閱讀成為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使閱讀教學成為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打破了文言文教學只重詞句不重文化內涵的模式,做到了“文”、 “言”并重。)
四、品析語言
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品析本文簡潔淡雅的語言風格。如:
用“欹嵌盤屈”四字就把石頭的奇形怪狀寫得歷歷在目;寫作者的身世之感,一個“悵”字即表現得淋漓盡致,收到了以少勝多之效。
(這一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品味語言,了解本文的語言風格,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符合新課標關于“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的要求。)
五、領悟寫作特色
1.抓緊特征描寫景物。
討論明確:
寫溪抓住“小”的特征。
寫石抓住“怪”的特征。
寫水抓住“清”與“激”的特征。
寫木竹抓住“重陰”的特征。
2.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
討論明確:
第一層重在描寫,正面描寫溪水,通過寫石寫樹側面烘托溪水。
第二層抒寫由小溪引發的感慨,以議論為主兼以抒隋。
第三層寫對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記敘,而命名與刻石的來由則用詮釋說明的方法。
(這一環節是對本文的主要寫作特色進行探究歸納,符合“學習本單元課文要注意作者是怎樣描寫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的單元教學要求,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歸納總結的習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寫作遷移能力。)
六、拓展延伸
運用本文學到的寫作方法,以《故鄉行》或《家鄉的小河》為題寫一篇游記,也可自擬題目。
(這一環節是對課內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加深,有利于學生寫作遷移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