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掌握意識流小說的基本特征,體會作者在意識流動中所蘊涵的對生命、現實、文學以及體制與觀念的深沉思考。
2.學習運用聯想和想像的方法寫作。
[教學難點]
對內容結構的把握和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學設想]
這篇小說的結構分析要抓住“墻上的斑點”這一形象在結構上的作用,同時結合比較意識流小說與傳統小說的不同來理解。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葉在西方興起的一種用與傳統的寫法不同的創作方法寫成的小說。它是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一種小說流派。這種意識流小說既沒有劃一的規格,也沒有公認的統一的定義�!秹ι系陌唿c》是英國女作家伍爾夫的第一篇意識流小說,它描寫了主人公從看到墻上有一個斑點而引發的一連串漫無邊際的遐想。作者通過描述人物頭腦中的這種意識流動的狀況,表現她所認為的人類真正的生活狀態。 下面我們來領略一下這篇小說獨特的風格。
二、預讀課文
1.作者簡介:1941年3月28日,一位年屆59歲,擁有高貴典雅氣質的貴族婦女,在她的上衣口袋里裝滿鵝卵石,然后毫無留戀地走進了英國羅德梅爾附近薩塞克斯鄉間住處旁的烏斯河,慢慢地沉人了水的深處,沉人生命黑暗而神秘的本原。她活著時,為世人創造了一部部不朽的著作,即使死也要讓一條原本尋常的河流從此名揚天下。她就是被譽為現代小說高貴的女祭司,意識流文學的創始人,偉大的女權主義者弗吉尼亞·伍爾夫。
2.結合課后練習介紹意識流小說
“意識流”一詞是小說家亨利·詹姆士的兄弟、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提出來的,指人的思想或感覺的持續流動。后來文學評論者借用該詞形容現代小說中模仿這一過程的創作流派。代表作家除弗吉尼亞·伍爾夫外,還有詹姆斯·喬伊斯和多羅西·理查遜等。意識流小說是唯我論在文學上的體現,其哲學信條是除了自我存在之外,其他任何東西都是虛的。這一信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想像的途徑,借助這一途徑,我們可以進入別人的內心世界(哪怕是虛構的),以此擺脫以往那令人心虛的假設。
三、重點解析
1.課文中主人公對斑點的猜測共有幾次?
明確:共六次。
①.“紅”的聯想(為了確定是在哪一天第一次看到這個斑點,作者想起了冬天爐子里的火,想到了城堡塔樓上飄揚著一面鮮紅的旗幟,想到了無數紅色騎士潮水般地騎馬躍上黑色崖壁的側坡)。
②看到斑點好象是一枚釘子留下的痕跡,就想到了掛在釘子上的一定是一幅貴婦人的小肖像畫,想到這所房子以前的房主,想到鐵路旁郊外的別墅。
③看著斑點太大太圓,不象釘子,于是就想到了生命的神秘,人類的無知,想到了遺失的東西,想到了生活飛快的速度,想到了來世。
④覺得斑點很可能是一個暗黑色的圓形物體或一片夏天殘留下來的玫瑰花瓣,就想起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亞,想起了人類保護自我形象的本能,想到了倫敦的星期日,還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⑤看到斑點是凸出在墻上的圓形,就想到了古冢,退役的上校、牧師和他的老伴以及學者。
⑥仔細看斑點時,就覺得好象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塊木板,于是就想到了樹,想到樹的生存。
2.指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概括小說的內容。
提示: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說。女主人公冬日里坐在壁爐前吸煙,透過煙霧,看到墻上的一個斑點。她反復猜想著它是什么,于是無數“無意識的幻覺”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顯示精神世界紛繁復雜的意識流動。作者一慣認為,藝術的任務不是再現客觀世界,而是表現客觀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識中的反映,表現感情、感覺、聯想、想象的豐富性和復雜性。這種藝術主張在這篇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