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北臨嵯峨逶迤的邙嶺,南對亙古聳黛的嵩山。古時稱水之北為陽,洛陽地處洛水之北,故稱洛陽。
洛陽處于北溫帶,屬大陸性氣候,春季干旱,夏熱多雨,秋季溫和,冬季寒冷。年均氣溫14.86℃,年均降水量578.2毫米。
洛陽市轄1市6區8縣,總面15,208平方公里,總人口607萬,市區面積544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30萬,市場容量和發展潛力巨大。是以農業機械、礦山機械制造為主的工業城市。手工藝制品有唐三彩、宮燈、仿青銅制品。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重點旅游城市。
洛陽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國務院首批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城市的興起距今有4千多年的歷史。洛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深厚的古文化底蘊,成為海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的熱點地區。
以“河圖洛書”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為“人根之祖”、“人文之祖”。東周禮樂成為古代社會的重要典章制度。道學創始于此,佛學首傳于此,理學光大于此。地動儀、渾天儀、候風儀在此發明�!稘h書》在此修成,魏晉文學在此興盛。
洛陽素稱、“九朝古都”,據考證,行后有夏、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13個王朝在此設立國都,建都史長達1529年,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古都。在隋唐盛世,洛陽人口百萬,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作為長期輝煌鼎盛的古盛的古都和經濟、文化中心,歷史給洛陽留下了都城遺址、寺廟、石窟、墓葬碑碣等豐厚燦爛的文化遺產。境內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53處,市縣級650處。沿洛河排列的夏、商、周、漢魏、隋唐五大都城遺址舉世罕見,被譽為“五都薈洛”。
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
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有“釋源”、“祖庭”之稱。
邙山遺存著東周以來諸朝皇陵形成的中國最大的古墓葬群,已出土珍貴文物40余萬件,建有世界上第一座古墓博物館。
伊洛盆地風光旖旎,名山環抱,自然景觀多姿多彩。
北有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及小浪底水庫旅游區,
南有五岳之一的嵩山和國家森林公園白云山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