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興原名高季昌,陜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因避后唐莊宗祖父李國昌的名諱,改為季興。他幼年為汴州商人李七郎家奴,后李七郎被朱全忠收為義子,是為朱友讓,而高季興又被朱友讓收為義子。季興初為親兵,后為牙將,因破鳳翔有功,遷為潁州防御使。及公元九○七年朱全忠稱帝,以高季興任荊南節度使。這時,所謂荊南只存荊州一州,其它如歸、峽、夔、忠、萬、澧等州,都已為其它割據勢力所奪。由是高季興遂招集流散兵民,網羅士人,加上唐末進士梁震等人的輔佐,積畜力量,準備割據。公元九一四年,后梁封高季興為渤海王。及后唐滅梁,高季興又向后唐稱臣,九二四年,被后唐封為南平王。后唐滅前蜀以后,高季興得到了歸、峽二州。他本欲奪取夔、忠、萬等州,終不敵后唐而作罷。荊南雖地狹兵弱,但卻是南北的交通要沖。其時南漢、閩、楚皆須向梁稱臣,而每年貢奉均假道于荊南;因此高季興便邀留使者,劫其財物。至南漢、閩、楚各稱帝后,高氏又貪其賜與,亦所向稱臣,由是被諸國視為“高賴子”。公元九二九年,高季興死,后唐明宗追封他為楚王,故南平又稱“北楚”。其子高從誨繼立,后經高保融、高保勗,直到第五主高繼沖,于九六三年亡國。由高季興擔任節度使至荊南亡國,前后歷五十七年。
年號 | 廟號 | 名字 | 即位 時間 |
即位 年齡 |
在位 年數 |
死時 年齡 |
世系 | 備注 |
乾佑 | 世祖 | 劉崇 | 951 | 57 | 4 | 60 | 沙陀人,后漢高祖劉知遠同母弟 | 劉知遠建后漢,以劉崇為太原尹,北京留守,951年,郭威滅漢建周,劉崇占據河東十余州在太原稱帝,國號漢,史稱北漢 |
乾佑、天會 | 睿宗 | 劉鈞 | 954 | 29 | 15 | 43 | 劉崇次子 | 劉崇卒,嗣立,稱遼主為父皇帝,遼主則稱之為二皇帝 |
天會 | 少主 | 劉繼恩 | 968 | 1 | 2 | 劉鈞養子 | 劉鈞卒,無子故養子嗣位,居位六十余日,為供奉官侯霸榮所殺 | |
天會、廣運 | 英武帝 | 劉繼元 | 968 | 11 | 劉鈞養子,劉繼恩同母異父弟 | 繼恩被害,宰相郭無為擁繼元為帝,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太宗親征北漢,攻太原,劉繼元降,北漢亡,宋封繼元為彭城公 |
劉崇(895~954)先世為沙陀部人。他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后漢隱帝時,劉崇官至河東節度使、太原尹。隱帝年少,大臣專權,劉崇見后漢政權不鞏固,便在軍事和財政上作了準備。乾祐三年(950)十一月,樞密使郭威于鄴都(今河北大名東北)起兵。十一月二十一日(951年1月1日),隱帝兵敗為人所殺。郭威迎立劉崇子劉赟。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殺劉赟。劉崇即據河東十二州稱帝,改名,仍用后漢乾祐年號(直到劉□次子承鈞嗣位三年后,始改乾祐十年為天會元年,957),國號漢,史稱北漢或東漢。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之國。
北漢地瘠民貧,國力微弱。劉崇結遼為援,奉遼帝為叔皇帝。北漢曾聯合遼兵,兩度進攻后周,但先敗于晉州(今山西臨汾);乾祐七年又敗于高平(今屬山西),后周世宗柴榮乘勝進圍太原達月余。后周兵退后,劉崇卒,廟號世祖.其子承鈞(后改名劉鈞,926~968)繼立(睿宗孝和皇帝),奉遼帝為父皇帝。此后,后周、北宋頻頻向北漢進攻。北漢勢蹙,屢靠遼兵增援才得以幸存。
河東十二州之地,盛唐時有二十七萬九千一百余戶。北漢建立后,戰事頻繁,兵役繁重,統治者強征十七歲以上男子為兵;又濫征賦稅以輸貢遼,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戰亂和苛斂。北漢亡時,在籍僅三萬五千二百余戶,為盛唐時的八分之一。
太平興國四年(北漢廣運六年,979),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征北漢。宋軍先擊潰遼援軍,而后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992)[英武皇帝]被迫出降,北漢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