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段落大意及整體把握
段落大意:本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第二部分(第4~7段),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
課文整體把握
第一部分(第1~3段),論述人從嬰兒到童年時期感受和體驗母愛的能力的發展。
第1段,說明嬰兒還不能辨認物體,還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以外的世界的存在。當然,嬰兒還不具備愛的能力。
第2段,闡述孩子不斷長大,就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漸漸地有母愛的體驗。母愛是無條件的,其缺陷是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
第3段,論述八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以后在成長中,會出現新的感情,那就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從被愛轉變為愛別人,去創造愛。不過,從童稚的愛到成熟的愛需要許多年。
第二部分(第4~7段),闡述父愛的性質,以及父愛與母愛的根本區別。
第4段,說明嬰兒完全依賴母親,幼兒開始認識世界,與母親的關系不再像起初那樣至關重要,而與父親的關系開始重要起來。
第5段,指出母愛的本質是無條件的,因此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深深渴求母愛。而通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使人害怕這種愛會消失,并往往使人感到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第6段,概述母愛和父愛的本質區別。對孩子來說,母親代表自然世界,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親則代表思想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第7段,闡釋父愛的本質。指出與無條件的母愛不同,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父愛的積極面是,可以通過努力贏得這種愛;消極面是,如果辜負父親,就可能失去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孩子的控制。
第三部分(第8~10段),指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脫離對母親的依賴和父親的權威,他成為自己的父母。
第8段,提出對母愛和父愛的不同要求。母親在身體上和心理上給予孩子愛和關懷,使孩子有安全感,還希望孩子獨立并最終脫離自己。父親從孩子六歲左右就開始指導他正視將來會遇到的困難,并使孩子對自身的能力產生自信心,最后使孩子能夠無須依賴父親的權威而自立。
第9段,指出一個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上,在內心建立起父母這兩個形象。
結尾,用一句話總結全文內容。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文章條理清晰,層層深入,闡明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的性質及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