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
【課文故事】
寧餓死拒受美援面粉
四十年代的中國,百業蕭條,物價飛漲,民不聊生。連高等法院的教授也難以維生。貧病交加的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朱自清,一家老少只是以稀粥餬口,食不飽腹。當局為緩和教授們的不滿,給他們發了「面粉配給證」,憑證可購買美國援助的平價面粉。
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駐滬總領事卡德寶大放厥詞,攻擊中國人民不識好歹,恩將仇報。據此,張奚若、吳等著名學者,于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七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反擊美國政府的誣蔑與侮辱。聲明最后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舍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面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六月十八日,吳先生拿了聲明書來了朱自清家中征求簽名。由于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正胃病嚴重復發臥床不起,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吳先生對朱自清說:「朱先生家老少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都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舍的美援面粉。朱自清說罷,支撐著坐起來,毫不遲疑地拿起筆,在聲明上工工整整寫了朱自清三個字。
當天晚上,朱自清在日記里寫了下面一段話:
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面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采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六月二十一日,朱自清囑夫人陳竹隱退還了「面粉配給證」。次日他瞥見書架上存有幾張當月的面粉票,馬上對妻子說:「快去退了,還有小半袋面粉一并帶走,干凈徹底。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于12日逝世,延至八月十二日,朱自清因藥石罔效不治逝世,終年僅50歲。彌留之際曾張合嘴巴似有話說。夫人陳竹隱俯下身去,他吃力地、斷斷續續地說:「有一件事務必牢記,我是在拒絕美援的文件上簽了字的,今后無論如何困難,都不能再要配給的美援面粉。
關于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這讓我們看出了他熱愛民族的偉大精神!
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
朱自清在西南聯大教書時對學生熱情鼓勵,但并不輕易稱許,往往為一個問題會與學生爭得不可開交。他曾風趣地對學生說:“你們不易說服我,我也不易說服你們,甚至我連我的太太也說不服,雖然民主的精神在于說服。”
【課文正解】
荷塘在懷,月色在心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傳道授業解惑,文中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華夏,處處萬馬齊喑,作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找不到人生的出路。
本文重點描寫了一幅荷塘月色圖,以寫景為主,抒發自己“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全文以“家——小路——荷塘——家”游蹤,營造了一種“荷塘在懷,月色在心”的意境美。
生活的艱難,內心的苦悶,逼迫作者急于想找一處理想的去處,于是,他來到了荷塘邊,而荷塘的美深深地打動了他,驚喜之余,便用工筆的手法進行細致的描繪。
先是從“田田的荷葉”寫到“荷花和花苞、花香”,描寫了荷塘的靜態美,可謂美不勝收。然后巧妙地將“葉動花顫”的動態情狀融入其中。成功將荷塘揣在懷中,既傳達出了荷塘靜中求動,動中求靜的風姿,也表現了自己欲動中求靜的心態,給人以相得益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