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是直屬國家教育部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坐落在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六朝古都南京。自1902年創建以來,她先后經歷三江師范學堂、兩江師范學堂、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時期;1949年8月8日,由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1950年10月按教育部規定,去掉“國立”二字,逕名南京大學;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調整出工學、農學、師范等部分院系后與創辦于1888年的金陵大學的文學院、理學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學,并將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今天的南京大學包括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風景優美,建筑規模宏大,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已發展成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學�,F任校長為地球化學家陳駿教授。5月20日為校慶日。
南京大學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早在“五四”時期,南京大學的前身南京高等師范學校就是南京地區愛國學生運動的中堅。20年代初,一批共產主義先驅就在這里熱情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在此舉行�?箲饡r期,以中央大學著名教授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為主體的“自然科學座談會”和“民主科學座談會”,高揚民主、科學精神,為堅持團結抗戰和爭取民主而奔走呼吁,不懈斗爭,后來發展成為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九三學社。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大學的進步師生始終站在愛國民主運動的前列,1947年5月20日,中央大學學生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愛國學生運動。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以后,這一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得到繼承發揚。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學哲學系教師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幾經修改后,沖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第一聲春雷”。
近百年來,南京大學俊彥云集,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李瑞清、吳有訓、竺可楨、茅以升、柳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湯用彤、馬寅初、李叔同、熊慶來、童第周、金善寶、聞一多、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嚴濟慈、吳健雄、李國鼎、羅家倫、顧毓琇、李方訓、吳宓、朱光亞、趙忠堯、賽珍珠、楊杏佛、呂叔湘、梁希、戴安邦、陳白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