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①奮斗之久遠。 ②眼光之長遠。③創業之艱難。④創造了奇異的文化和獨特的風景。
15.①綜合運用了排比.比喻.疊字等修辭手法,精確使用了一連串的動詞;敘述簡明扼要,語言樸實生動。②贊美了鄉親們的勞動熱情和對生活的熱愛,說明了梯田如此之美的原因,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我的鄉親天天生活在文化里,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文化人”。
16.(1)“深沉而永恒的主題”指: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從以下4個要點作答:①生動描繪了梯田的景觀。 ②對祖先創造梯田進行了聯想和想象。③鄉親們對梯田呵護有加。④“我”對梯田的保護和思考。(對梯田命運和梯田文化命運的憂慮)。
17.D(俾:使)
18.C(前一個表承接,后一個表轉折)
19.C(①遁世隱居以前的事;②寫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張怡;⑥寫其不忘父喪.恪守禮制的道義節操)
20.C(臨終拒絕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喪,恪守禮制)
21.(1)被鎖銬起來將要肆意毒打,他們的同黨中有人贊賞張怡的節義而放他逃走了。(共3分,扣住被動句.“義”.“逸”給分)
�。�2)四方來往的官員紳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卻不知道山中有他這樣一位人物。(共3分,扣住“冠蓋”.“茲”.“是”給分)
附譯文:
張怡,字瑤星,原名鹿微,江蘇江寧縣人。父親張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總兵官。適逢毛文龍部下反叛,誘擒了巡撫孫元化,張可大殉難而死。事情奏聞朝廷,張怡以生員身份被授予錦衣衛千戶的官職。崇禎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軍隊)攻占北京,張怡遇到賊將,但他毫不屈服,被鎖銬起來將要肆意毒打,他們的同黨中有人贊賞張怡的節義(認為張怡有節義)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張怡回到故鄉。他的妻子在這以前就死了,他獨身寄居在攝山的佛寺里。從不到城市去,鄉里之人都稱他白云先生。
當時,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帶有名望的前朝遺民,大多追求聲望,以詩文互爭高低。只有蘇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窮鄉僻野中耕作為生,即使是賢德的士大夫造訪也不得見他們一面,然而他們還是有筆墨文章流傳于人世。白云先生則親自挑水打柴,嘴里從不談論詩書,學者詩人們也無從向他討教。四方來往的官員紳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卻不知道山中有他這樣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親和處士余佩,逢年過節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進他的屋中,看到書架上擱著百幾十卷書,都是他撰著的對經籍的闡述和史事評論。請求抄寫副本,他不答應,說:“我只是借寫作來度過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經買了兩大甕,死后下葬時要把這些著作一起埋葬�!彼ナ罆r八十八歲了,平生的親朋老友,早就買了好木材,為他做好了內棺和外棺。他的病將垂危之時,聽到此事落淚說:“過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賊攻打的孤城之中,身邊沒有一個親人料理喪事。雖然后來改葬了,但貼身的內棺卻無法更換了,我能忍心用這種好棺材嗎?”回頭看著他的侄孫,催著趕緊換棺材,并且親自定下蓋身尸布的規格,才閉目而逝。當時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時已經提前葬了。有人說:先生著的書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說:經籍解說之類的書有副本,還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訂《三禮》,搜求散失民間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孫親自把書送到府城,知府命學校教官召集生員抄寫,過了很久也沒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擔心其失傳已經很長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