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講完了相對論以后,說:“這個內容,凡是大學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討的過程中,絕望之后的覺悟,茫然之后的蘇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復摸索與新的洞天的終于出現,不是過來人,是不知個中甘苦的!”
現在的科學家,據愛因斯坦的解釋,研究科學的動機是為了逃避這個紛擾的世界。這個世界已成了畢加索的畫,天翻地覆,一塌糊涂�?茖W家與詩人們卻走向另一個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綠,那里的草長,那里的鶯飛,流連忘返是理有固然的。
然而現實畢竟是現實,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詩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鳳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詩人之強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原應斬萬竿”的激昂之調。
科學家們則要去制造飛機、大炮、火箭、原子彈等玩意兒了。
人類是在一個喧天鑼鼓的悲劇中掙扎,即使是詩及科學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靜。
21.第一段中兩個“覓句”的含義分別是什么?從全文看,科學研究和詩人“覓句”有哪些共通之處?(4分)
22.作者舉了哪些例子來說明“科學家如何覓句”?試加以概括。(3分)
23.就文中引用的龐卡立和愛因斯坦的話,選一處談談你的理解。(2分)
24.文中加點的“這個世界”和“另一個世界”分別指什么?你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3分)
25.本文在寫法上有哪些特點?試舉例說明。(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