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開頭一段話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 一般而言,文章開頭一段不外乎是引出話題,激發興趣,概括全文中心或造成懸念等作用。只要我們對文章的開頭作具體分析就能得到答案。
〖參考答案〗 這一段內容與下文緊密相連,下文圍繞此段展開,因此,這一段點明中心,開宗明義,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讀者理解全文。
2、科學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注重不同領域之間的聯系,給你什么啟發?
〖解析〗 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就是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不同領域之間相佐證,促進科學的發展。明白了上述內涵后,再結合我們自己的學習便可作答。
〖參考答案〗 在學習研究中,我們應用聯系的觀點在學科內或學科間進行溝通,促進自己思維的發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識,發展能力。(意思對即可)
3、試對兩篇文章作一些比較。
〖解析〗 比較文章的出發點很多,如思想內容、表達技巧、語言風格、作者個性等。
〖參考答案〗�、拧晌牡闹髦枷嗤�,都證明了“不同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的主旨。⑵ 文體相同,兩者都是科普說明文。⑶ 語言風格相同。⑷ 文章側重點不同,兩者雖然都寫到了恐龍的滅絕,但第一篇是為了證明另一科學理論──“板塊構造”理論,而第二篇則是以恐龍的滅絕原因為探討的主題,用“被壓扁的沙子”作證據。
1.“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新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從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得出恐龍曾遍布世界這一結論也許并不困難,二者之間的聯系也容易讓人理解,但是,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與地質學說有什么關系,一般讀者很難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在科學家的眼里,它們卻有內在的關聯。
課文就是從南極的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論證“板塊構造”理論,恐龍化石成了支持“板塊構造”的有力證據。
作者在文章開頭的這兩句議論,并非浮泛之論,而是有其確鑿的根據。實際上,第二篇短文也用另一個科學探究的事實進一步論證了這一道理。
我們學習這篇課文,不能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獲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學習作者的思維方法──善于聯系,在貌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事物中尋找內在聯系,這是思維創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發現的必要前提。
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生活中,只要我們留心,也常常會領悟到這一道理;如果具備了這樣的思維品質,我們也會在別人不經意的地方有獨到的發現。
2.“如果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要重要得多�!�
這一句話在文中不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維方法,其思維觸角已經伸向另一領域。
正是把恐龍化石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的思考,才使作者進一步追問:“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
接著作者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明了“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這樣又把本來的疑團推進了一步: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行文至此,才對本文所要闡明的中心議題正面作答。
由此可見,思維方式和提問方式常常是解決問題的先導。這對我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都應有所啟迪。
這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滅絕的問題,但由于目的不同,說明的角度也就不同。第一篇是由恐龍的化石無處不在來證明了“板塊構造”理論的正確;第二篇則探討了恐龍滅絕的原因。
要理解這兩篇短文,還要注意作者運用的引人入勝的說明方法。首先是舉例子。在文章中,作者舉了許多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例如,《恐龍無處不有》為了證明不僅南極大陸有恐龍化石這一說法,列舉“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舉“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的事實,說明南極不止只有恐龍化石,還有別的。說法嚴謹。
其次是作比較。例如《被壓扁的沙子》中,談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區別時,為了讓讀者更清楚地了解,運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壓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較方法;在《恐龍無處不有》中將南極的恐龍的命運與其他大陸的恐龍進行比較�!斑@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