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閱讀題(30分)
�。�—)文言文閱讀〈7分)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字,完成7~8題�!�
�。ḿ祝┰釉唬�“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子?傳不習乎?”(節選自《論語十則》)
�。ㄒ遥┳幽悠�,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余,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公輸盤服。(節選自《墨子·公輸》)
7.《論語》雖是語錄體,但每則都有一個中心,各句聯系緊密。請把甲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意思連貫的一段話,注意其中前兩句與第三句之間的內在聯系。(3分)
8.甲文體現了儒家重視“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請你先簡要解釋“兼愛”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簡答:重視“修身”和主張“兼愛”“非攻”對建設和諧社會有什么現實意義?(4分)
�。�1)
�。�2)
�。ǘ┳h論文閱讀(9分)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9~12題�!�
偉大的力量
�、艂ゴ缶烤故窃鯓映删偷�,決定偉大的力量究竟在哪里?
�、茮Q定偉大的是兩個最基本的力量。一個是時間,即偉大的時間函數。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件事的價值就顯現了。例如,我端杯子喝水是正常行為,連喝50個小時叫行為藝術。如果我這個動作保持5000個小時,我就成了雕塑�!�
�、�實際上一件事是不是偉大要靠時間去證明。當你做一件你希望它偉大的事情時,首先要考慮你準備花多少時間。如果是1年,絕對不可能偉大,20年就可能有機會了。在大足石窟,一個人坐著小板凳,敲了70多年,于是他也就成了塑像。而敲20年的都不見了。
�、仍跁r間流逝的過程中,你會發現聰明的人和愚蠢的人在互相轉化。當所有的聰明人都急于去完成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的決策就成為一個愚蠢的決策。反過來,一個愚蠢的人做了一個誰都不相信的愚蠢的決定,然后,每天都倒騰一點,雖然很慢,但到第18年時他的競爭對手都不見了,到第20年他就成功了。時間使愚蠢的人變成聰明人,而聰明人想偷懶節省時間,卻使自己做了愚蠢的事。所以,偉大的人一開始做的決定常常被認為是愚蠢的,但他往往用十足的耐心,靠時間去顛覆世俗觀念,成就偉大�!�
�、闪硪粋€決定偉大的力量就是跟誰一起做。你花了很長時間,但不是和偉大的人一起做,這件事就會淪為平凡,你就會和英雄無關�!�
�、�我在紐約做世貿項目的時候有一個極深的印象:所謂創造歷史,就是在偉大的時刻、偉大的地點和一群偉大的人做一件平凡的事。具體行為都很凡庸,如討價還價等等,只是時間、場合、人物是偉大的,結果這些平凡的事改變了歷史。相反,普通人是在平凡的時間、平凡的地點和平凡的人做著看似偉大的事情,其結果沒有改變任何社會現狀,也不會改變任何人。所以,要想成為偉大的人,就要選擇偉大的時機、偉大的伙伴。
�、四氵x擇了好的伙伴,然后以足夠的時間做一件常人還看不到結果的所謂不正確的事,你就有機會成為非常偉大的人。所以有這樣一句話:一個偉大的領導人不僅僅要敢于堅持原則,而且要敢于堅持“錯誤”的原則。錯誤到頭了,真理就出現了。講的就是敢于堅持一個別人看不到結果的事,靠時間把這件事堅持下來,同時團結一些偉大的人來共同完成�!�
�。ㄗ髡撸厚T侖 選自《讀者》2008年第7期《怎樣成就偉大》一文,有改動)
9.通讀全文,你認為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么?(2分)
10.第⑹段除了舉例論證外,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它有什么作用?(2分)
11.請分析第⑺段畫線句中“錯誤”一詞在文中的含義。(2分)
12.“聰明人”和“愚蠢人”常常相互轉化。古往今來,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請選取一例,加以簡要評析。(3分)
�。ㄈ┪膶W作品閱讀(14分)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3~17題�!�
大唐柳色
�、盼汲窃谀膬�?唐代的柳色是否還那么清新?
�、泼看嗡蛣e時,總想陪伴著友人走進客含,像唐代詩人那樣叫上一壺酒,點上幾碟菜,在四周綠色中間“一杯一杯復一杯,二人對酌山花開”�?擅看味际莵硪泊掖胰ヒ泊掖�,總也無法如愿以償。同唐人相比,我們總是少了一份曠達,一份恬淡,一份纏綿�!�
�、�唐人的神韻,唐人的風范,猶如他們所歌頌的柳色一樣,永遠那么瀟灑,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遠在唐詩里“依舊煙籠十里堤”,讓我們這些后來人向往,又讓我們無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又名《渭城曲》)
�、冉褚�,月色宜人,獨坐在客舍里,看黃昏的月光給窗戶鑲上一道金邊,一直伸向山的那一邊。我的思緒又一次踏著遍地月光,沿著《渭城曲》所鋪設的意境,走上了去陽關的古道�!�
�、扇リ栮P的道路上,多了駝鈴狼煙,多了孤獨、寂寞與蒼涼。然而,這一切都擋不住唐人噠噠的馬蹄。不就是沙漠嗎?他們就是為了沙漠而來,為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而來;為了“瀚海闌干百丈冰”的奇異而來;為了“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自信而來�!�
�、�于是,唐詩中出現了離別,出現了折柳。
�、丝秃瑢︼�,灞橋折柳,這種習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卻被唐人揮灑得淋漓盡致,情意萬千。當他們拉著馬韁繩,立柱斜陽下的驛道邊,折柳相送依依惜別時,風吹動著他們青色的長衫,飄飄欲飛�!�
�、烫拼鷩鴦輳娛�,讀書士子人人奮袂而起,走出書齋,離家別子,仗劍遠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長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祿,入世之心極重�?梢坏┧麄儼l現追求必須以人格付出為籌碼時,他們卻惶惑了,他們沉默了,他們爆發了,最終選擇義無反顧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長揖而去,拂袖歸山;然后再去尋找新的起點�!�
�、�他們重視功名,但更重視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樹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桿同筆桿一樣,鐵硬。因而,唐詩就顯得灑脫,富有個性;而唐代的詩人們漂泊南北,淪落天涯,受夠了顛沛流離之苦。
�、�別,是經常的;聚,是短暫的�?商迫说母星閺臎]被滾滾紅塵所消磨。相反,由于長期漂泊在外,他們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們更看重友情。傾蓋如故,一見傾心,彼此從不因身份、地位與政見的不同而有所改變,也不因生死而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