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寫作特點、語言特色
寫作特點:
1、史料剪裁得當:
作為一篇記史的作品,本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史料剪裁得當。作者把曹劌在戰前啟發莊公認識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戰中準確的掌握戰機和詳察敵情以及在戰后論述戰爭原理,都寫得比較詳細。其作與表現曹劌的“遠謀”無關的事如戰爭的規模、戰斗的圖景等一概不提;而對“論戰”起引線作用的事件如請見、從戰、克敵等,也只是一筆帶過。這樣剪裁,對再現軍事家曹劌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極大的作用。
2、詳略安排得當:
本文緊扣“論戰”來寫,詳寫曹劌的言論,如第1段中與莊公論“何以戰”的兩次對話,把他的“取信于民”的戰略思想很好地表現出來了;第3段論取勝原因,則把他的作戰必須抓準時機,謹慎而又果斷的戰略思想表現出來了。這兩段文字,完整地表現了曹劌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于無助于表現人物性格的事,如戰爭起因、戰斗狀況、戰后處理等等一概不提,這樣的剪裁,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對比手法的運用:
運用對比手法,突出曹劌的遠見卓識和軍事才能。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用以莊公為代表的肉食者的淺陋,對比襯托曹劌的遠見卓識。接著在莊公與曹劌三問三答中,又對比出莊公未及曹劌善謀。在戰爭中,莊公表現得輕率魯莽,缺乏軍事頭腦和指揮才能,而曹劌胸有成竹,指揮若定,既能把握住戰略防御原則,又善于觀察,善于捕捉戰機,既謹慎又果斷,既冷靜又大膽。戰后,寫“公問其故”,更顯示出莊公無謀,他糊里糊涂打了一個勝仗,而曹劌的分析透辟中肯,有謀與無謀,鮮明對比,突出了曹劌的形象,突出了“論戰”主題。
語言特色:
全文只有222個字,極精練地寫出了一個有名的戰例的全過程,刻畫了兩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論述了一個高明的戰略戰術思想。
如“十年春,齊師伐我”,七個字就交代了戰爭的時間、事由�!褒R師伐我”,表明這是齊國攻打魯國,褒貶分明。曹劌見魯莊公,一開頭就是一個關鍵性的問話“何以戰?”開門入正題,免去了君臣相見的繁文縟節的敘述。
“齊人三鼓”一句,就包括了齊軍的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擊鼓進擊魯軍而魯軍未出擊,也寫出了齊軍依仗數量上的優勢企圖取勝的急切心理。兩個“可矣”就包括了魯軍進軍的情況�!褒R師敗績”四個字就概括了齊軍潰敗的具體情況。
文章惜墨如金,做到了辭約而意豐,言簡而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