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河南省中招語文試卷評析
2009年河南省中招語文試卷全卷22題,由積累與運用、現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作文四部分構成。
一、積累與運用
積累與運用部分,重視語文的基礎積累與實踐運用。仍以字音、字形、名著閱讀、古詩文默寫、語言的實際運用等常規題型為主。
1.字音、字形的考查,所選字詞以“常用”為原則,以“容易讀錯”的多音字和“容易寫錯”的形似字為考查重點。例如,“折”“屏”“�!薄疤帷钡鹊亩嘁糇值淖x音,只要考生在平時學習中養成了查字典的好習慣,并勤于積累,這類題就不容易出錯。
2.名著閱讀題。今年的名著閱讀題與往年相比有“變化”,它沒有沿用過去填空、簡答等題型,而采用了選擇題的形式,表面上看好像降低了試題的難度,實際上卻是朝“綜合”的方向發展。此題涵蓋面大,涉及《童年》《駱駝祥子》《水滸》《朝花夕拾》《吶喊》等名著,不僅考查了考生對有關名著的文學常識的識記能力,還綜合考查了考生對名著相關情節、作品主題、人物形象等的把握能力。魯迅的《孔乙己》是課文,考生對此并不陌生,只要知道這篇小說選自《吶喊》,此題就解決了。
3.古詩文默寫題。此題的權重仍是8分,題型仍為直接背默和理解(情境)背默相結合兩種。與2008年相比,今年理解背默占6分,考生必須先“理解”后“默寫”,難度加大了。
4.語言的實際運用題。此題與往年大體一致,仍是閱讀幾則材料,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書寫、修改病句、語言表達等,重在考查考生概括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與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把圖文轉換題變成了從表格中提煉信息,由“圖”到“表”的變化,對考生的概括能力要求提高了,試題的難度也相應增大了一些。
第6題,以“愛護地球”為主題寫一段話,可以算是今年試題的亮點之一。圍繞主題、使用修辭、選用詞語、順暢表達等要求,比純粹的仿句、續寫等更能綜合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現代文閱讀
現代文閱讀的兩個文段分別是散文和科技類文章。
《前方遭遇塌方》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敘事散文。試題從環境描寫及其作用、補寫“我”猶豫時的心理活動、修辭方法及其作用、人物性格的分析、填寫讀書卡片等方面進行考查。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
其中第8題補寫“我”猶豫時的心理活動和第10題填寫讀書卡片,題型新穎,是今年試題的又一亮點。
補寫“我”猶豫時的心理活動既要求考生對文章內容有整體的感知與把握,又要求考生調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并用準確簡潔的語言表述出來。此題不僅充分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的要求,而且對考生依據文本參與作品“創作”、豐富作品內容的能力進行了考查,是一道語文味很濃的試題。
填寫讀書卡片題是一道新題型,是《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的要求的具體體現,和去年“對摘錄內容作批注”類題有異曲同工之妙。
科技類文章《速凍食品也新鮮》的閱讀涉及與人們生活緊密關聯的科技新成果方面的有關內容,包含著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著重考查了考生對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能力、辨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品味說明語言的能力、對說明內容的理解與把握的能力等。
其中第12題考查考生對說明對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能力,但采用給文章擬寫標題的命題形式,設題角度巧妙,令人耳目一新,體現了“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命題原則。
三、古詩文閱讀
2009年文言文閱讀仍采用比較閱讀的形式。課內語段是《語文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篇目之一《醉翁亭記》,課外語段是《詩人玉屑》中關于“六一居士”名號來歷的記載,課內外銜接緊密,延伸自然,思想性強,難度適中,符合學生的閱讀實際。試題仍以考查考生對文言文詞語的理解,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文言文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為主,題型沒有新變化。
詩歌鑒賞題選取了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能代表蘇軾豪放詞的特點。兩道題分別從描述場面、用典中蘊含的詞人的思想感情兩個角度進行考查。
描述場面類題在近年全國各地中招試題中并不鮮見,但要求“用自己的話描述‘千騎卷平岡’所展現的狩獵場面”,能極大程度地調動考生的想象能力,“用自己的話描述”實際是對考生生動表達能力的考查,是一道很有價值的題。
四、作文
今年的作文仍然沿用了2008年命題作文、材料作文“二選一”的命題形式。
命題作文“逆耳忠言助我行”貼近學生生活,有利于考生表達真情實感。但限制寫“逆耳忠言”,也就限制了考生選材、立意的空間,不利于考生個性的張揚。如果換成半命題作文“__________助我行”,就會大大拓展考生選材、立意的空間和抒寫的自由度。
材料作文相對于命題作文來講,寫起來“自由”一些,也容易突破思維定勢,可以多角度進行詮釋,寫出新意。
整體看來,2009年河南省中招語文試卷在保持前兩年試卷大體格局的情況下,又有了一些新的嘗試,充分體現了“以穩為主,穩中求變,變中求新”的特點。平穩的試卷結構,讓考生在答題時“似曾相識”,不會產生“陌生”感,心里就不會緊張或恐慌,可以使考生的能力、水平得以充分發揮。同時,一些新題型的出現,又會讓考生有“新鮮”感,不至于完全憑借“答題模式”應試,從而調動了考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利于考查考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鄭州市外國語中學 董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