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常常會碰到不稱心的人,不如意的事。尤其剛剛步入少年之旅的中學生,隨著青春意識的一天天覺醒,幼稚與成熟并存,自尊與煩惱共增,一旦受了委屈,憂郁的感傷就籠罩了我們的心頭,生活也隨之失去了光彩。
其實,好多時候,我們受到的委屈并非我們所想像的那么嚴重,我們的怨恨也并非我們所感覺的那么理直氣壯。假如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給以冷靜的思索和應有的諒解,那么,很多怨恨可以化解,很多煩惱都能釋然。
可惜,我們往往忽略了它體諒,這是一門生活的藝術,是人生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努力去掌握它,是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嚴峻的課題。
毛毛的“痛苦”
毛毛一直很痛苦,因為她媽媽“偏心眼”。
在學校里,她是個活躍分子,非常好動,好交際,性格開朗,還帶有幾分“瘋氣”。學校開聯歡會,她們班出了一個舞蹈節目,別的人要文藝委員三請四請才忸忸怩怩地去排練,她的水平遠夠不上份,卻興沖沖地自告奮勇:“算我一個�!毖莩瞿翘�,就她最顯眼,動作難看且不合節奏。下臺后,有個男同學取笑她,她也不客氣地回敬人家:“比你好,不信,你試試?”
對方一時語塞,隨即笑得更加響亮,她也跟著咯咯地笑。
全班公認,毛毛是最開心的人。
毛毛不同意,她說:“你們不了解,我是黃連地里彈琴苦中作樂。我在家里,別提有多壓抑了,所以在學校里我就盡情地開心�!�
說這話時,她一臉正經,神色黯然,絕無半點開玩笑的意思。
她們家姐妹兩個,母親總是偏著妹妹,干活,讓毛毛干重的、累的,吃東西,給毛毛差的、少的。母親說:“你是姐姐,應該讓妹妹,況且,她腿不好�!�
毛毛很不服氣,就算我是姐姐,就算她腿瘸,我多干活,沒話說,那么吃東西,為什么也要她多一點呢?連穿衣服,也是給她買新的,老叫我將就呢?
毛毛氣得直咬牙,她甚至懷疑自己大概是領來的。為此,她偷偷地哭過好幾次,她深深地為自己的“不平”遭遇而憤懣。
有一次,她正在寫作文,母親突然叫她去買醬油,她很不高興,說:“我有事,為什么不叫妹妹去?”母親說:“我急等著用,你走得快,當然應該叫你去�!泵f:“我在忙,她閑著,應該她去�!蹦赣H火了,聲音也提高了一倍:“你到底去不去?”妹妹一看架勢不對,連忙一顛一顛地來拿瓶子:“我去買,我去買�!�
母親一把推開妹妹:“不要你去!毛毛,聽到沒有,快去買醬油!”
“不去�!�
母親氣得罵道:“你這個女兒,我白養了!”
毛毛脖子一梗:“誰要你養�!�
母親被氣得火星直冒,盛怒之下,扇了她一個耳光。
她捂著火辣辣的面孔,一動不動地盯著母親,那兩道冷光,分明地表明了她的決心和憤恨。
那天,是毛毛勝了,她終究沒有去買醬油,但挨了一個耳光。她寫作文的情緒完全破壞了,再也寫不出一個字。
好幾天,家里的氣氛都陰沉沉的。
當同學們在一起談論自己的父母時,她毫不掩飾地對別人宣稱:“我最討厭我媽媽,討厭極了�!彼€發誓:“將來考大學,我一定要考外地的大學,遠遠地離開這個家,越遠越好�!�
她決意出出這口氣。
不久,她參加全市影評征文比賽,獲三等獎,除了一本獲獎證書外,還拿到了20元錢獎金。拿著兩張大票子,她喜滋滋地在街上轉悠了一圈。她知道,父親愛喝兩盅,最后,用這錢全部孝敬了父親,買了四瓶酒,外加一大包花生米。
毛毛存心要氣氣母親,母親的自尊心極強,感情的天平如此明顯地向一頭傾斜,她肯定受不了,而這,正是毛毛要達到的目的。
回到家里,毛毛高聲宣布:“我的一篇文章得了獎,獎了20元錢……”全家人一聽,又驚奇又高興。隨后,她得意洋洋地把一些東西放到桌上:“呶,爸爸,這酒,是我買給您喝的;這花生米,給您下酒,好不好?”
父親樂得合不攏嘴:“好,當然好……”
母親被冷落在一邊,什么東西也沒她的份。女兒居然無視她的存在,凄涼之情不由得襲上心頭,她心里酸酸的,難受極了。
毛毛心里則充滿了一種發泄的快感。
她不知道,她已經深深地傷害了母親的心。
其實,她和妹妹都是母親親生的孩子,母親一樣地喜歡她們。只是妹妹因小時候不慎從樓梯上摔下來,導致右腿殘廢,因此,母親對她就格外地照顧、體貼一些。這是一種包含著內疚、憐惜的復雜的愛,憑毛毛14歲的年紀,怎么能體會得那么細微而深沉呢?也許,等毛毛自己將來做了母親,她才會真正地體會到。
“老頭兒”風波
老師是一項神圣的職業,但是我們不要把老師看得太神秘。老師同樣是普普通通的人,有長處也有短處。他們也許合你的意,讓你喜歡;也許不合你的意,讓你不喜歡這很正常。
問題是,我們碰到了自己不喜歡的老師該怎么辦?
比如陸向東,眼下就碰到了一位他很不喜歡的老師。豈止不喜歡,簡直是討厭。
這位老師是他的班主任,年近六十,教物理,和他是本家。陸向東之所以討厭陸老師,是因為他太“背時”。
那次,陸向東和幾個同學商定了一個計劃,利用星期天騎自行車去白龍潭游玩。那是一次路途不短的行程,他們準備一早出發,天黑前趕回來。為此,他們悄悄地研究了行車路線、時間安排和活動內容,還分配了各自的任務。他們六個人平時挺“哥們”,這次一起出去玩,一個個充滿了激動和興奮。
不料,這消息不知怎么傳到了陸老師耳朵里,他很焦急地找到陸向東:“你們騎車去那么遠的地方,路上很容易出事,你們考慮過嗎?”
陸向東說:“考慮過了,我們會很小心的�!�
陸老師沉吟半天,不無憂慮地說:“我總不放心,你們都是我班上的學生,你又是團支部書記,萬一出了什么事,我不好向你們家長交代�!�
陸向東急忙申明:“我們是自己去玩,不是學校組織搞活動,跟你沒關系�!�
“話是這么說,不過……這樣吧,明天我和你們一起去,對,就這樣�!标懤蠋煯敊C立斷作出了決定。
陸向東一聽這話,頭皮立時發麻,我們去玩,干你什么屁事?真是吃飽了沒事干!本來我們很開心,很自由,玩得肯定很舒服,你這個老頭子摻和在中間,算什么呀!他心里一百個不愿意,嘴上又不能說出來,只好支支吾吾地搪塞:“我們只是說說而已,究竟去不去,還沒有定下來�!�
放學后,他們幾個人在校門口碰了頭,陸向東報告了這個“不幸”的消息,大家又驚又惱,一迭聲地嘆氣、埋怨。在七嘴八舌地責罵了一通后,大家一致決定,如果他去,我們就不去。
他們果真沒有去,美好的計劃成了竹籃打水。他們有說不出的惋惜,由惋惜而懊喪,懊喪又演變成了對陸老師的反感。
自此,“背時老頭兒”成了陸老師的代稱,他們在背后都這樣叫他,叫得輕松自如。有一次,陸向東竟當面脫口叫了出來,引起全班一陣竊笑。大家都拿眼瞥陸老師,看他反應如何。陸老師心中老大不快,但也不好發作,臉上顯得很尷尬。他知道,學生對他有成見,他既生氣,又難過。自己星期天放棄休息和他們一起去,完全是出于一種責任心,是為學生著想,希望能管著他們,讓他們能平平安安地游玩,不要出事,沒想到他們討厭我,斷然取消了這次活動,還對我恨得要命,用輕侮的口氣叫我“背時老頭兒”。
第二天,恰好是班會課,陸老師講了班上許多同學有綽號這個現象,接著提出一個問題讓大家討論:“該不該給人取綽號?”其實,他心里的答案很明確,他只是希望用民主的、婉轉的方式來統一大家的思想。他的問題一提出,同學們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叫綽號不好,有的說沒關系。陸向東知道陸老師是有感而發,他也來個針鋒相對,大談了一通叫綽號的好處,還舉例說:“比如我們叫你老頭兒,其實是表達了對你的一種友好和親密的感情……”
全班哄堂大笑。
陸老師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而受了更多的氣。在他近四十年的教師生涯中,這是他帶的最后一個班,他把全部心血都付給了學生,滿以為能高高興興地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結果卻好心得不到好報,這份傷心,能用語言表達得清嗎?得意之至的陸向東,你能夠體諒嗎?
當被人嫉恨時
班委改選,肖菁意外地當選為文藝委員。倒不是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藝,而是前任文藝委員胡萍脾氣太差,任性而自私,常常違反紀律,結果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肖菁的當選無意中得罪了胡萍,使她稀里糊涂地成了胡萍的“冤家”。大凡心胸狹窄者,在不愿意的情況下下臺,對他的后任總是心懷成見,看不順眼。胡萍就是這樣。她不總結反思,找找自身原因,卻遷怒于肖菁,經常在同學中說她的壞話。有人為肖菁抱不平,肖菁反過來勸人家:“她心里不好受,我能理解,算了,不要去計較�!�
不久,一年一度的元旦到了,照例各班要出節目,參加年級選拔,選中者到全校慶祝大會上演出,還要評獎。各班級紛紛行動起來,拿出各自的“拳頭產品”,力求入選。在中學里,除了運動會,接下來的“盛事”就是文藝演出了。這是文藝委員發揮作用的關鍵時刻,肖菁經過反復考慮,并聽取了各方面的意見,最后決定排一個迪斯科群舞。
她在班上宣布了自己的安排,并報了參加演出者的名單。一共八個人,四男四女,都是班上舞蹈基礎最好的同學,其中當然少不了能歌善舞的胡萍。
誰知,第一次排練,就少了一個人胡萍。肖菁十分著急,讓大家別離開,她登登登跑到教室去找,沒有,到閱覽室找,也沒有,操場上、老師辦公室……跑得滿頭大汗,就是不見她的人影,后來聽人說,她已經回家了。
因為少了一個人,排練很不順利。舞蹈是一項集體的創作,需要互相配合,直至默契。胡萍不來,別說默契,連配合都談不上,隊形無法站,橫豎都給人以欠缺感,尤其幾個造型,更加無法定奪。嘰嘰喳喳地議論了一通,只好草草收場。
第二天,肖菁去問胡萍,她輕描淡寫地說:“我不知道呀�!毙ぽ贾浪f的不是真話,但也沒有辦法。
星期六下午,他們準備繼續排練,這次,肖菁一早就在黑板上寫了通知。想想不放心,下課時她又跑到胡萍的座位邊,當面通知了一遍。胡萍點點頭:“知道了�!�
下午,她仍然沒有來,還有另外一個同學也沒來。少兩個人,更不好排練,大家隨便走走場,空談了一會,就散伙了。
星期一,肖菁急切地問胡萍為何不來,她說:“我家里有事,走不開�!�
問另一個同學,她支支吾吾地說了實話:“胡萍叫我去看電影,她說她請客,我不想去,她一定要我去……”
肖菁很生氣,臉憋得通紅,一言不發,良久,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她差點哭出來。
選拔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其他班的節目都排得像模像樣了,他們班還稀稀落落地不成樣子。同學們都很焦急。胡萍幸災樂禍地對別人說:“她這個人,組織能力太差,一點水平也沒有,我們班肯定沒希望了�!�
肖菁耐下性子,又去找胡萍:“我水平確實不高,我只是盡力而為。演出是我們班級集體的事情,要靠大家一齊努力。今天下午我們繼續排練,請你一定到,好嗎?”
肖菁的態度認真而誠懇,胡萍愣愣地看著她,沒有答應也沒有不答應。
下午,胡萍來了。雖然她是最后一個到場,姍姍來遲,但八個人總算第一次全部到齊了。肖菁為此很高興。她提議,請胡萍當主角。她說:“我們八個人應該揚長避短。這個節目既要有粗獷的集體舞,又要有細膩的獨舞。胡萍的舞蹈功力比較好,讓她擔任獨舞,我們其他人力求動作整齊,精神飽滿,與她配合默契。這樣,這個節目定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大家一致贊同,胡萍心里也熱乎乎的,很得意。她沒想到,肖菁依然很尊重她,讓她擔當重任。
接下來的幾次排練,大家都很認真,胡萍尤其賣力,還出了不少好點子。結果,他們班的節目,不僅通過了選拔,還奪得了全校二等獎。別小看,全校一共才兩個二等獎,在他們班的歷史上,這是最好的成績了。
在皆大歡喜以后,大家對肖菁的“領導才能”都很佩服,連班主任也在全班面前公開贊揚她。她卻說:“當初,我差一點沉不住氣,想去老師那兒告狀,又想辭職不干,假如那樣做了,后果真不堪設想……”
寬容不是無能,體諒也不是懦弱,肖菁的“成功”能給我們一些什么啟發呢?
體諒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它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后天的學習和培養。對于從小任性慣了的孩子,這種培養顯得格外急迫,格外重要,這是走向社會的必要準備。否則,很可能四處碰壁,徒增煩惱。
不會體諒別人的人,永遠也得不到別人的體諒。如果我們學會了體諒,體諒別人的心情、體諒別人的處境……我們的心胸就能容納更多的東西,我們的眼睛就能發現更多的美,我們的生活就能增添更多的樂趣。
試試吧,生活不會欺騙你。
(選自《少年文藝》1992年第5期)
2.跨越世紀的一代“中學生隨機抽樣問卷調查”啟示錄(劉深、程赤兵)
轉眼又是世紀的轉折點。中國的五千萬中學生正面臨一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他們有平穩安定的成長環境,卻又將走向變革動蕩的社會。十幾年后,這一代人將成為不可忽視的建設力量。如今的他們在想些什么?最近,我們對北京、天津、重慶、沈陽四個城市的中學生(男38名,女57名)做了一次隨機抽樣問卷調查,試圖從其中找出問題的答案。
情感:豐富細膩的自我封閉
一些小問題首先引起了我們濃厚的興趣:如果你的朋友提議做一件你認為不妥的事,你的態度會是什么?
回答“不去做,也勸他不做”或“不去做,但不反對他做”的分別占48%和37%,答“情愿去做”的只有4%。
如果你周圍的人都贊成或反對一件事,你的態度是什么?答“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的占總人數的92%。
乍一看,現在的中學生顯出一種冷靜,而和其他一些小故事聯系起來,你就會發現他們是保持著自己的個性,這種努力顯現出前幾代人從未有過的執著。
北京80中為同學制作校服,征求上來的學生意見讓老師大吃一驚:“我們要穿黑色中山裝”,理由是“因為現在沒人穿了”。
北京日壇中學的學生徐昊曾對我們說:“你要有概括中學生特色的想法你就錯了。每個人的愛好、處事方法都迥然不同,誰也沒法了解誰,誰也沒法改變誰�!�
于是,對個性的追求成了中學生的主流,這種內心獨立性的增加使人感到他們心態中的多層次與少秩序。
比如,問卷中問到選擇朋友的標準,大部分答案的比例不相上下:性格相似占23%,興趣相同占29%,對自己有幫助占27%。而要求朋友與自己“看法一致”的則明顯少于其他各項,僅占15%。
回答“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35%的人選擇了“被欺騙”,31%的人選擇了“被輕視”。
而在“最大的苦惱”這一題下,選擇最多的則是“沒有知心朋友”。
有了委屈先向誰訴說?半數人選擇“朋友”,42%的人“自己獨自忍受”,一位男生還在卷上批了一句:“沒有值得訴說的人!”
在對家長最大的希望中,76%的人要求家長給予自己“感情上的理解”。一方面承認自己不要求別人與自己一致,另一方面又要求別人的理解,這便是中學生們忍受的矛盾與痛苦,也是他們最大的心靈特征。
選擇:多樣化的繽紛世界
學生的個性與獨立性為什么沒有支點?我們設計了兩道題:“你對家長的最大希望”和“做一個好老師的標準”。這兩道題可以選擇不惟一的答案。
其中要求最多的是“理解”。
誰是“不理解”這條鴻溝的挖掘者呢?調查表明:63%的被調查者寫課外作業的時間是每天1小時以上,而半數以上的人課外活動時間每天卻在1小時以下,甚至沒有。他們課外活動的最主要形式是“和朋友出去玩(又是朋友!)”“體育活動”和“看電視”,甚至僅是“做做家務”。
去年暑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少兒部開辟的“中學生熱線電話”接到了579人次的電話,比例最大的是傾訴學習、考試、升學的問題(138人次)。有學生把升學稱做“走向痛苦的深淵”。一位高二男生說:“學校逼,家長壓,弄得我昏頭轉向,情緒緊張,精神振作不起來,如果學習成績不好,不知怎么做人�!币晃桓叨@么形容她的家:“媽媽老是板著臉,爸爸又是一聲不吭,家里好像是一個冰窖,父母與我交談的惟一內容就是學習,好像除了學習以外,我什么也不該去想,不該去做�!睘榱俗寣W生更加專心學習,一些父母師長的做法則更過分:私拆信件、偷看日記、沒收撕毀課外書籍、禁止與異性交往。
在問卷上,有的學生希望家長對自己不聞不問,認為“這樣更好些”。另一位高三學生則表示:“中學是我所經歷的最討厭的人生階段�!�
既然學校與家庭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只好自己去扒開帷幕,以他們特有的熱情去觀察世界,迎接世界。
問卷上,55%的人認為業余愛好“十分重要”,32%的人認為“比較重要”;28%的人喜歡讀“有關人生”的書籍,25%的人愛讀“內容好奇”的書。有47%的人最關心的新聞是“有關政治”的,26%的人承認,對自己產生最大影響的是社會事件。他們看的課外書籍和從事的課外活動也很豐富,問卷上各個選項的百分比比較平均。一位中學老師告訴我們,他聽說學生愛看瓊瑤的書,便也找來幾本瓊瑤的書看,等他看完瓊瑤,學生中又流行起弗洛依德。當這位老師開始和學生討論弗洛依德時,學生們得意地說:“弗洛依德早過時了,我們現在正研究老莊呢�!边@位老師嘆道:“我永遠也趕不上他們�!�
成長:一廂情愿的努力追求
有人評價這群世紀末的中學生沒有責任感和道德觀,追求享受,是“垮掉的一代”。
看看問卷。
你認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事業”的占66%,答“金錢”的僅有7%。
你認為對一個人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答“道德品質”的占50%,“知識水平”的占27%,“外表風度”只占7%。
你認為最值得高興的事情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55%)。
你認為決定一個人的命運的是:“自己的努力”(54%)。
如果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你會主動道歉(50%)。
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一事無成(59%)。
也許事例比數據更能說明問題。
北京二中的女生宋彥麗,聽到自己被保送上大學的消息后,瞞著家里人懷揣十幾塊錢跑到農村游歷。餓了幫人家割麥子換饅頭吃,困了睡在墳地里,摔傷了就嚼點草藥糊在傷口上,最后身無分文蹭車回到了家:“這才知道中國什么樣�!�
北京日壇中學的高二學生閻靜曾在班里苦心經營一份墻報和一份油印文學小冊子,他們自己寫稿、刻版、印刷。他們班還有攝影協會、文學社。他們說這是因為他們“喜歡”。
這樣的故事在我們收到的中學生來稿里俯拾即是。
當然,學生們的追求也會顯出純真幼稚。問卷上問到將來的職業選擇時,21%的人填了藝術或體育,20%的人填了“自由職業”,49%的人希望將來成為“與眾不同的人”。
一位中學生說:“我們缺乏的是碰壁,是磨煉,這使我們的想法多少有些不切實際,但我們會不懈地去做的�!�
思考:走向成熟的社會環境
怎樣讓我們的中學生走向成熟?
有11%的學生認為決定人命運的是社會環境。
25%的人愛看電影電視報刊、15%的人愛看科技讀物、16%的人愛看體育書籍,愛看法制文學、武俠、言情的占37%。
這需要我們引導一位家長打掃衛生時從孩子床單下翻出一本有粗俗封面的低級刊物,不知孩子是什么時候買的。當然,這更需要生存環境的創造者們自重。
學生們更需要尊重和信任亞運會上,中國中學生的責任心和創造力是多么可敬:亞運村的飲食、服務;開幕式上的鮮花隊、太平鼓與團體操背景臺;比賽場館中的禮儀小姐、發獎小姐……
在中學生們走向成熟的同時,也讓整個社會環境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