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小兒辯日
這是選自《列子·湯問》的一則傳說故事。文中記敘古時候兩個小孩兒,各憑自己的直覺,認定太陽在早上和中午時離地球上人的遠近不同,各持一端,爭執不下,連孔子也不能對此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盡,學習無止境,即使是博學多聞的孔子也會有所不知。故事還反映了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客觀事理,敢于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的精神。
故事分三部分。
一、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日,點明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兩小兒對于同一自然現象,各抒己見,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至第三段)。
二、寫兩小兒各自申述所持看法的根據,反駁對方的看法。一小兒是根據視覺來判斷,認為距離近的物體形狀大,距離遠的物體形狀��;另一小兒則根據感覺來推論,靠近熱源就感覺熱,遠離熱源便感到涼(第四、五段)。
三、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不能判明誰是誰非,受到譏笑(末尾兩段)。
全文僅一百多字,語言文字簡潔,層次分明。文章主要是通過對話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的。
在這則故事里,孔子的態度比較實事求是,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因此,講授時不要把兩小兒對孔子的譏笑作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也不宜把課文的重點放在孔子被譏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