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從《水滸轉》、《西游記》、《魯濱遜漂流記》這三部名著中推薦一個讓自己感動的人物,
完成以下表格的內容。(3分)
人物姓名 相關情節(10字以內)被感動的原因(15字以內)
二、古詩文閱讀(14分)
(一)閱讀下面詩歌,回答7--8題。(4分)
絕 句(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7. “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傳神,請簡要賞析.(2分)
8.這首詩作于杜甫入蜀以后,從第四句中的“歸”可以看出,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2分)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題。(10分)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骸昂温�?”
9.解釋下面的字詞。(1分)
①談笑有鴻儒。 鴻儒: _____
②無案牘之勞形。 勞:
10.翻譯下列的句子。(2分)
①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可以調素琴,閱金經”與“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都是寫室中事,寫作角度有何不同?作者又為何要寫“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4分)
12.作者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請你對這種交友之道進行辯證的分析。再談談我們中學生應具有怎樣的道德品質和情操?(3分)
三、現代文閱讀(29分)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3--25題。(共29分)
(一)讀書率下降是什么危機(15分)
不久前,中國和美國爆出了關于各自國民素質的新聞。
我們的新聞是:根據兩年一度的“全國國民閱讀與購買傾向抽樣調查”,從1998年到2003年,中國人的閱讀率下降了8.7個百分點,2003年的國民閱讀率為51.7%。然而,這不過是我們這里的“花邊新聞”。
而美國的新聞是: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41個國家的調查,美國學生的數學和科學能力在各國平均線下。其實,這在幾年前就是人所共知的事實。實際上,美國八年級學生的表現和以前相比,這次還有所提高。但這個消息還是很有爆炸性。主要報紙連篇累牘地討論,仿佛全國陷入危機�!�
看來,人家對這個壞消息本能的反應是:沒有數學,國民喪失了精確的抽象思維能力。那么,不讀書使中國人喪失了什么呢?
閱讀是人類傳遞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為通過閱讀接受信息,最能體現信息接受者的主體性。
比如,你在讀書時,速度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調節,有些段落可以反復琢磨,做筆記,甚至對之質疑、挑戰。接受信息的過程和思想的過程可以充分的混合。
閱讀的另一特點是個人性。閱讀不是朗誦,是默讀,不和別人分享。讀者和書之間可以建立個人的關系。其他傳媒大多有某種公共性,即使自己關起門來看電視,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閱讀給個性化的信息傳遞創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對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個人解釋權,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觀眾的影響。
因此,一個人不讀書,接受信息就常常是從眾的、被動的、缺乏分析的。一個民族不讀書,這個民族的文化就喪失了創造性、批判性,個人就會被群體所淹沒。這里最有意思的就是讀經。讀經大概是我們近年來罕見的讀書運動了,但讀經是背書,把讀書過程中思想的空間都去掉,學童跟著錄音機走一樣,失去了自己對這個過程的控制權。這和閱讀已經沒有什么關系。
從這樣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閱讀率下降所代表的危機。我們目前的不少產業在一定程度上還在依靠外資;人家給錢,給設計,我們照著樣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