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毛澤東的少年時代》語文版七下課文原文
我于一八九三年生在湖南省湘潭縣韶山沖。我父親叫毛順生,我母親在娘家的名字叫文其美。
我父親原是一個貧農,年輕的時候,因為負債過多而只好去當兵。他當了好多年的兵。后來,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別的營生,克勤克儉,攢積下一點錢,買回了他的地。
這時我家有十五畝田地,成了中農,靠此每年可以收六十擔谷。一家五口一年共吃三十五擔——即每人七擔左右——這樣每年還有二十五擔剩余。我的父親利用這些剩余,又積蓄了一點資本,后來又買了七畝地,這樣我家就有富農的地位了。那時候我家每年可以收八十四擔谷。
我八歲那年開始在本地一個小學堂讀書,一直讀到十三歲。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讀孔夫子的《論語》和“四書”。我的國文教員是主張嚴格對待學生的。他態度粗暴嚴厲,常常打學生。因為這個緣故,我十歲的時候曾經逃過學。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縣城的方向走去,以為縣城就在一個山谷里。亂跑了三天之后,終于被我家里的人找到了。我這才知道我只是來回兜了幾個圈子,走了那么久,離家才八里路。
可是,我回到家里以后,想不到情形有點改善。我父親比以前稍微體諒一些了,老師態度也比較溫和一些了。我的抗議行動的效果,給了我深刻的印象。這次“罷課”勝利了。
我剛識了幾個字,父親就讓我開始給家里記賬。他要我學珠算。既然我父親堅持,我就在晚上記起賬來。他是一個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閑著;如果沒有賬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兩個弟弟。他一文錢也不給我們,給我們吃的又是最差的。他每月十五對雇工們特別開恩,給他們雞蛋下飯吃,可是從來沒有肉。對于我,他不給蛋也不給肉。
我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婦女,為人慷慨厚道,隨時愿意接濟別人。她可憐窮人,他們在荒年前來討飯的時候,她常常給他們飯吃。但是,如果我父親在場,她就不能這樣做了。我父親是不贊成施舍的。我家為了這事多次發生過爭吵。
我家分成兩“黨”。一黨是我父親,是執政黨。反對黨由我、母親、弟弟組成,有時連雇工也包括在內�?墒窃诜磳h的“統一戰線”內部,存在著意見分歧。我母親主張間接打擊的政策。凡是明顯的感情流露或者公開反抗執政黨的企圖,她都批評,說這不是中國人的做法。
但我到了十三歲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同我父親辯論的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辦法,引經據典地來駁他。父親喜歡責備我不孝和懶惰。我就引用經書上長者必須仁慈的話來回敬。他指摘我懶惰,我就反駁說,年紀大的應該比年紀小的多干活;我父親年紀比我大兩倍多,所以應該多干活。我還宣稱:等我到他這樣年紀的時候,我會比他勤快得多。
我的不滿增加了。在我們家里,辯證的斗爭在不斷地發展著。有一件事我記得特別清楚。我大約十三歲的時候,有一次父親請了許多客人到家里,我們兩人在他們面前爭論了起來。父親當眾罵我懶而無用。這激怒了我。我罵了他,就離開了家。母親追上前來,竭力勸我回去。父親也趕來,一邊罵一邊命令我回去。我跑到一個池塘旁邊,恫嚇說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就要跳下去。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提出了停止內戰的要求和反要求。父親堅持要我磕頭認錯。我表示如果他答應不打我,我可以跪一條腿磕頭。戰爭就這樣結束了。我從這件事認識到,我如果公開反抗,保衛自己的權利,我父親就軟了下來;可是如果我仍溫順馴服,他反而打罵我更厲害。
回想起來,我認為我父親的嚴厲態度到頭來是自招失敗。我學會了恨他,我們對他建立了真正的統一戰線。同時,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賬,免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