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要適合中學生閱讀。命題選擇《岳陽樓記》等文章為閱讀材料,或者說這些篇目之所以成為�?计�,主要是因為適合初中生閱讀。文章的思想內容和表達的主題對初中生很有現實教育意義,也使文章很有生命力。如節選《岳陽樓記》的結尾一段,主要是因為這個語段是全文的精華所在。
二是要符合中考命題的需要。這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問題,統計表中所列的文章的詞句理解和文章內容、表達方式等諸多方面都符合中考命題的需要,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后面的考點分析中找到相應依據。
2.課內材料和課外材料多元結合。根據以上統計表,筆者整理研究了2012年《岳陽樓記》的8個中考題,4個以全文為閱讀材料,2個以節選為閱讀材料,2個采取比較閱讀�?梢�,在不影響考卷字數的前提下,多數會選擇全文閱讀,因為全文更利于閱讀理解。在比較閱讀中,1個是課內文章的比較閱讀,另1個是課內外結合的比較閱讀�?梢�,文言文的選材特點主要是以課內材料為主,以課外材料為輔;選擇全文為主,節選為輔,單獨閱讀為主,比較閱讀為輔。
二、中考文言考點和題型的主要特點
1.主要考點和次要考點結合。主要考點有三:一是詞語理解,主要是實詞理解;二是句子翻譯;三是文章理解分析,主要是文章內容理解,即情景和寫作目的(主題分析),表達方式、句子作用分析賞析等。次要考點有句子作用理解、指代分析和常用虛詞理解等。
2.傳統考點和創新考點結合。前面所列的主要考點可以理解為傳統的考點。隨著課程改革和中考命題的不斷改革發展,出現了不少的創新考題,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古為今用的考題,如根據文章的重點句子分析現實意義,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看法,又如分析范仲淹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再如分析文章重點句子的理想境界;二是靈活運用的舉例分析,如根據文章內容和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光輝寫照寫出具體事例等;三是結合文章內容設計的創新題,如根據文章內容代管理處寫一段介紹性的文字,使游客對岳陽樓有大體的了解。這些創新題雖然不多,但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3.題型穩定中有變化。表述題和填空題、選擇題相結合,選擇題和填空題所占比例較小,大多以表述題為主。其實,不論表述題,還是填空題和選擇題,其實質都是考查文言知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
三、中考文言文備考策略
1.以教材學習為本。這是根本策略,因為不論怎樣選材,設計什么樣的考題,命題者都是根據考生所用的語文教材來思考。一是詞語理解、句子翻譯和文章理解這些主要考點均出自教材,也是語文教學中反復強調的,即使少數教材以外的考點也能在教材中找到對應點,如“坐客感嘆有泣下者”的翻譯與課文的語句密切相關,自然不難,況且命題會對課外閱讀資料的難點作相應注釋。二是考題內容多數出自教材,如同年的《岳陽樓記》考題中出現的實詞有具、謫、大觀、備、薄、開、景、歸、極、或、居、進、一等,均是反復出現在課文的注釋和練習中;又如考題中的“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微斯人,吾誰與歸”等也是反復出現在課文的注釋或練習中的。因此,文言文的備考應該是在平時認認真真學好教材文言文的基礎上踏實地積累,從而提高靈活運用能力。
2.以文言知識為本。一年中不同考題都選《岳陽樓記》為閱讀材料,絕對不等于所有的中考都會從某個年級選材,也可能從其他年級的教材中選材,因為中考閱讀選材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因此,我們在文言備考時并不是考慮�?寄骋黄n文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以文言知識來備考。具體說,就是根據教材和前面分析的主要考點和次要考點及創新考點分別進行科學整理,如文言實詞可以分成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分別落實到每篇課文來整理,自然會在積累中提高,就可能達到穩扎穩打的最佳狀態。又如句子翻譯,學生不僅要根據課文的詞句注釋和練習來積累,更重要的是要根據各種文言句式的一般規律和古今差異來整理翻譯句子的知識而提高能力。再如文章理解,學生除了把課文的讀懂讀通,還要結合課文的“研討與練習”等,運用文言文的文體閱讀等知識,真正讀懂課文,這樣在考場上才能靈活地應對。
3.以積累運用為重。文言知識重在積累,現代人學習古人的東西,難點在諸多差異,如果只學習而不積累,很可能遺忘,不斷積累就可能豐富學生的文言知識,并能實現靈活運用。例如,多而難記文言詞語的古今異義和一詞多義等,其實并不可怕,只要積累得多了,就會熟能生巧。即使學生比較擔心的文言虛詞,也會在積累運用中達到舉一反三的境地,如常用的文言虛詞“之”,只要從助詞、代詞和動詞三種詞性來分別記憶積累,就會變難為易。
4.以不變應萬變。一般來說,中考題不會一成不變,會在穩定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學生可能在考場上遇到似乎從未見到過的創新考題;然而創新考題也是在常見考題的基礎上發展的,或者說也是根據教材而來的,因此不必因陌生而懼怕。另外,我們在備考中還要注意文言知識的一般規律性和個別特殊性。具體說,多數文言文知識是有規律性的,如初中生感覺較難的詞性活用本身就有規律可循;而�?嫉脑~語理解和句子翻譯卻可能就是那些具有特殊性的,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就因特殊順序而常列入考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