鍚嶈憲闃呰 | 绐楄竟鐨勫皬璞嗚眴鍦ㄧ嚎闃呰 | 銆婂彶璁般€嬪湪绾块槄璇讳笌缈昏瘧 | 鑰佷汉涓庢捣鍦ㄧ嚎闃呰 | 涓€冩暎鏂囬槄璇婚闆嗕笅杞� | 涓€冭鏂囪瘯鍗蜂笅杞� |
銆婃湞鑺卞鎷俱€嬪湪绾块槄璇� | 娴峰簳涓や竾閲屽湪绾块槄璇� | 銆婇亾寰风粡銆嬪湪绾块槄璇� | 鏈辫嚜娓呮暎鏂囬泦 | 2024涓€冧富棰橀槄璇�41鍒� | 涓€冭鏂囧垎绫绘眹缂栦笅杞� |
《沁園春·雪》背景知識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陜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據地,這是巨大的勝利。但是,陜甘根據地當時外部環境和內部狀況都面對著十分嚴峻的形勢。11月3日,在甘泉縣下寺灣,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陜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和西北軍委主席聶洪鈞的匯報。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著重討論當前的軍事行動。會議決定:軍事工作由毛澤東負責;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
根據這次政治局會議的決定,中共中央領導人暫分兩路:張聞天、博古、王稼祥、劉少奇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先到陜甘根據地的后方瓦窯堡;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開赴前線,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陜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這時,蔣介石已經知道中央紅軍和陜甘紅軍會師的消息,重新調整了部署,調集東北軍五個師的兵力組織新的進攻:在西邊,以第五十七軍四個師由隴東沿葫蘆河向陜西鄜縣東進;在東邊,由第六十七軍第一一七師沿洛川、鄜縣大道北上,企圖圍殲紅軍于洛河以西、葫蘆河以北地區,摧毀陜甘革命根據地。
局勢十分危急,毛澤東卻指揮若定。他和周恩來、彭德懷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先在鄜縣的直羅鎮打一次殲滅戰,消滅沿葫蘆河東進的敵軍一至兩個師,再視情況轉移兵力,各個殲敵以打破這次“圍剿”。
直羅鎮是一個不過百戶人家的小鎮,三面環山,一條從西而來的大道穿鎮而過,北邊是一條小河。干部們看過后興奮地說:“這一帶的地形,對我們太有利了!”“敵人進到直羅鎮,真如同鉆進了口袋�!�
11月18日,在直羅鎮以東的東村,毛澤東主持召開西北軍事委員會議,作關于戰略計劃的報告。指出:大量消滅敵人,猛烈擴大紅軍,擴大蘇區,是三位一體的任務。戰略方針是攻勢防御。建議將紅軍主力集中南線。會議通過毛澤東這個報告,要求兩個軍團分別付諸實施。
11月19日,毛澤東和彭德懷致電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指出東北軍第109師明日有到直羅鎮的可能,我軍應準備后日作戰。在發起進攻前,他又要求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團以上干部到直羅鎮周圍,察看地形,研究具體作戰部署。
11月20日下午,東北軍第109師在飛機掩護下孤軍深入,沿葫蘆河進入直羅鎮。當晚,毛澤東下達命令,按原定部署,紅一軍團從北向南,紅十五軍團從南向北,在拂曉前包圍直羅鎮。毛澤東的指揮所設在距直羅鎮不遠的一個山坡上。戰斗打響前,他在下達作戰命令時斬釘截鐵地說:“這個仗,一定要打好!”“我們要的是殲滅戰,不是擊潰戰!”
11月21日拂曉,紅軍突然從南北山上向直羅鎮猛撲下去。第一○九師倉促應戰,激戰至下午二時,大部被殲。紅軍在打援中又殲滅援軍第一○六師的一個團。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師殘部在突圍中被紅軍全殲。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陜甘根據地的“圍剿”,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是“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直羅鎮戰役結束后,毛澤東等從前線回到后方的瓦窯堡。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負責人一起,聽取五人小組關于審查劉志丹等“案件”情況的匯報,指出:“逮捕劉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錯誤的,是莫須有的誣陷,是機會主義,是‘瘋狂病’”,應予釋放。
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和陜北肅反擴大化問題的糾正,使陜甘革命根據地原來面對的兩個最緊迫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使中共中央能夠在這里站定了腳跟,能夠獲得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來考慮和處理許多帶全局性的問題。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大大加快了他們企圖獨占中國、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的步伐,并且把矛頭進一步指向華北,使中華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12月9日,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反日運動。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張浩,以及李維漢、郭洪濤等十余人。張聞天主持會議,張浩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的指示精神。會議著重討論了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
瓦窯堡會議是從十年內戰到抗日戰爭的偉大轉變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中央克服了長征前一段時期內“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制訂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使黨在新的歷史時期
將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它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總結革命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來貫徹共產國際決議,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瓦窯堡會議結束后,毛澤東在繼續抓緊對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的上層統一戰線工作的同時,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山西上。
1936年1月17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紅軍東征時中央政治局隨軍行動,彭德懷、張浩參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陜北由周恩來、博古、鄧發組成中央局,以周恩來為書記,主持后方工作。
會后,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簽署命令,要求主力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各路紅軍立刻奉命秘密行動起來。
毛澤東從瓦窯堡出發,經過延川到達延長縣縣城。1936年1月底,他在這里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并作了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發展和鞏固的關系,以解除一些干部中存在的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影響陜甘根據地鞏固的顧慮,也批評了李德所說東征是“想挑起日蘇戰爭”的錯誤觀點。這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快了東征的戰備步伐。
這時,恰好下了一場大雪,毛澤東心情極好,作了一首詞──《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